在浙西南的青山绿水间,一颗颗金黄硕大的云和雪梨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传奇。这种承载着近600年栽培历史的特色水果,不仅两次获评“中华名果”称号,更通过现代化产业升级,成为撬动山区共富的“金钥匙”。据统计,2024年云和雪梨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10亿元大关,带动6000余农户年均增收超20万元。

作为浙江省“三大名梨”之首,云和雪梨以单果重达5斤的“梨中霸王”著称。其栽培史可追溯至明朝景泰年间,二十世纪初经云和人魏兰改良后远销温州,留下“梨行”林立的商业记忆。如今,县域内仍保留着数百株百年古梨树,“梨园路”“梨树坪”等地名见证着雪梨与山城的血脉联系,更有“拜梨贴”等非遗活动延续着文化传承。
面对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等发展瓶颈,云和县自2022年起实施雪梨产业创新集成发展三年行动。通过品种改良、矮化改造和棚架式栽培等技术革新,雪梨品质显著提升,市场售价突破20元/公斤。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杜烨介绍:“我们构建了‘一产扩面提质、二产补短延链、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目前种植面积达2.2万亩,形成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
走进苏坑自然村,800亩标准化梨园里,梨农骑着摩托车穿梭运送果实,95%的村民返乡种梨,户均年收入达20万元。这个曾以“打架多、赌博多、打工多”闻名的畲族村寨,通过品种改良和新技术推广实现华丽转身。村支书叶长法指着新修的游步道说:“这条‘金光大道’连接着梨园和幸福生活,见证了村庄从凋敝到繁荣的蜕变。”
在科技赋能下,苏坑村建立起两次套袋、棚架式栽培等标准化生产体系,与浙江大学共建的产业联合研究中心持续输出创新成果。如今,这里不仅成为云和雪梨的核心产区,更通过“雪梨+文旅”模式,发展出研学基地、文化展示馆等新业态,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为突破鲜果销售季节性限制,云和县注册“梨某某”品牌,开发出雪梨果汁、精酿啤酒、雪梨膏等近20款深加工产品。农旅投资运营公司副总经理郑邦云透露:“通过抖音、天猫等线上平台和‘云和县农旅投’小程序,我们的产品畅销全国,其中雪梨精酿啤酒最受年轻消费者青睐。”这些衍生品不仅提升附加值,更通过订单收购模式直接惠及梨农。
在安溪乡,雪梨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实践更具创新。当地打造雪梨宴、文创产品,举办梨花节、丰收节等特色活动,年带动旅游收入超5000万元。乡党委委员蓝阳丰表示:“我们探索‘雪梨+’模式,让产业链从田间延伸到餐桌、从实物拓展到文化,真正实现一颗雪梨的多元价值转化。”
从百年古梨树到现代化产业集群,云和雪梨的振兴之路印证了特色农业的富民潜力。通过品种改良、科技赋能和三产融合,这个传统“土特产”正以每年15%的增速扩张产业版图,书写着“小梨果撬动大经济”的共富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