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8日电 (记者 陈杭) 记者18日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下称北京一中院)获悉,2024年以来,北京破产法庭积极响应科技创新企业司法需求,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挽救了27家拥有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等资格认证的中小微科创企业。这些企业广泛分布于AI、大数据、智能医疗、数字文旅、算力基础设施等科技前沿领域,为北京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京破产法庭自2019年1月30日挂牌成立以来,便肩负着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破产审判专业化、市场化的重要使命。作为全国范围内成立的第二家破产法庭,北京破产法庭在司法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小微科创企业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司法服务。
北京一中院副院长李忠勇表示,科创类企业司法挽救案件具有其独特性,如技术迭代快、挽救时效性要求高;对创始人依赖度高,核心资源绑定程度深;轻资产为主且融资方式多样,利益诉求多元等。针对这些特点,北京破产法庭通过重整、和解程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据统计,2024年以来,北京破产法庭通过重整、和解程序共引入投资24亿元人民币,帮助相关中小微科创企业化解各类债务超过100亿元,稳定了2000多名职工的岗位。值得一提的是,一半以上的企业通过庭外与庭内重整程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快速挽救,有效避免了企业因破产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人才流失。
李忠勇还透露,科创企业从启动重整到批准重整计划的平均用时仅为四个半月,这一速度不仅体现了北京破产法庭的高效工作,也实现了困境企业的快速救治,同时较好地实现了产业延续、核心技术安全等多重价值目标。这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升司法挽救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北京一中院还将推进机制创新,针对新业态完善规则。例如,建立科创企业重整价值识别指标体系,将技术成熟度、市场占有率、研发团队稳定性等纳入评估范围,为AI、算力基础设施等新兴领域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挽救指引。同时,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技术入股偿债”等新模式,破解轻资产处置难题,为中小微科创企业的重生提供更多可能性。
随着北京破产法庭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深入实施,相信未来将有更多中小微科创企业在这里找到重生的希望,为北京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