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体系亟待完善,超六成期待专项课程

时间:2025-11-19 06:11:4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史词

实习保障认知存在差异,超六成受访大学生期待学校开设专项课程或讲座——

大学生呼吁完善实习权益保障体系,构建安全实习环境

实习是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实习权益保障问题仍困扰着部分学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近日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234份。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实习权益保障相关课程或讲座,近四成对实习权益了解有限,权益受损现象仍时有发生。

实习权益知识来源多元,学校指导成主要渠道

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获取实习权益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包括:

  •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老师(67.91%)
  • 社交媒体平台(46.55%)
  • 招聘网站(43.96%)
  • 企业官方招聘平台(39.35%)
  • 亲友、学长学姐等介绍(38.50%)
  • 媒体报道的相关新闻或知识普及信息(36.62%)
  • 从未主动了解过(7.12%)
  • 其他(5.06%)

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李宁淳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时,入职第一天便签订了详细的实习协议,协议中明确了薪资标准、工作时长、加班补偿等内容。“薪资每月3000元,按自然月结算,每月10日准时打款到银行卡,还有详细的工资条。工作时长约定每周5天、每天8小时,上午9点到下午6点,中午休息1小时。加班补偿也写得很清楚,工作日加班是1.5倍时薪,休息日优先调休,调不了就给2倍工资,法定节假日是3倍。”这些明确的约定让她感到安心,也避免了潜在的纠纷风险。

然而,并非所有大学生都能享受到如此完善的保障。在江苏一所高校就读的史丽颖曾在一家建筑公司实习,负责工地测量工作。她坦言,实习前未主动了解权益保障知识,也未与公司签订协议。“虽然当时没有感到权益受到实质侵害,但现在回想起来,如果真的遇到问题,我可能会因为担心影响实习评价而选择沉默。”

近四成受访者对实习权益了解有限,权益受损现象仍存

调查显示,仅12.4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实习相关权益及维权途径,49.55%的受访者表示部分了解,关注薪资约定等部分权益,而34.15%的受访者表示不太了解,3.81%的受访者完全不了解。此外,59.09%的受访者表示会留意与实习单位签订相关协议,但30.53%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留意,但对协议内容不会仔细查看,9.18%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留意签订相关协议,也有1.2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关注过实习协议。

就读于四川一所高校的毛泽宇曾在一份实习中从事活动主持、礼仪等工作。虽然签订了书面实习协议,但协议中并未明确标注薪资标准,工作时长和加班补偿等内容也未约定。实习期间,他发现活动时间不固定,有时需要加班到晚上9点、10点,公司仅提供餐补,没有加班收入。更令他困扰的是,他曾因正式员工的失误被克扣薪资。“当时我意识到这种情况不合理,但不知道如何维护权益。”毛泽宇的经历并非个例,调查中,部分受访者提到无薪加班、薪资克扣、未签订实习协议或协议内容不规范等问题。

法律法规逐步完善,非实践教学实习权益保障待加强

事实上,我国已出台多项法律法规保障实习生权益。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和实习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安全健康的环境,不得安排学生到娱乐性场所实习,不得违规向学生收取费用,不得扣押学生财物和证件。实习前,高校应当为学生购买实习责任险或人身伤害意外险;在跟岗、顶岗实习中,严格学校、实习单位、学生三方实习协议的签订,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2021年,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活动作出要求,明确岗位实习须签订统一的三方协议,并附有示范文本。该文件还规定,接收学生岗位实习的实习单位,应当参考本单位相同岗位的报酬标准和岗位实习学生的工作量、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等因素,给予适当的实习报酬;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得向学生收取实习押金、培训费、实习报酬提成、管理费、实习材料费、就业服务费或者其他形式的实习费用,不得扣押学生的学生证、居民身份证或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学生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收取学生财物;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当根据法律、行政法规,为实习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

然而,对于学生自主寻找的非实践教学实习,相关权益保障仍需完善。由于学生与实习单位不存在人身隶属关系,双方建立的是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因此不签订劳动合同并不意味着权益不受法律保护。双方可以签订劳务合同,约定工作时间、地点、劳务范畴、报酬支付方式等。若未签订劳务合同,也可以通过聊天记录等方式进行约定。实习生和用人单位签订的“实习协议”一般为劳务合同,主要受民法典保护。

高校、企业、平台多方发力,共同保障实习生权益

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期待学校提供更多实习权益保障支持,包括开设实习权益保障相关课程或讲座(66.88%)、协助学生与企业协商解决实习权益纠纷(63.34%)、提供实习权益咨询服务(58.77%)、严格审核实习单位资质并筛选更多优质实习资源(51.84%)等。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胡琳茹介绍,学校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研究生生涯规划与求职技能指导”选修课,以及举办“周三就业帮”“周四工作坊”“周五训练营”等活动,指导学生如何获取实习信息、如何有效开展实习、如何在实习中维护个人权益等。清华大学法学专业学生王思语的实习权益相关知识主要来自学校举办的职业发展沙龙,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陶方阳则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搜索相关经验帖。

企业方面,部分用人单位对实习生权益保障较为重视。李宁淳实习的公司不仅签订了详细的实习协议,还统一为实习生购买了团体意外险,保险期限和实习协议一致,不仅保障工作时间,还包含上下班路上的意外险。BOSS直聘分析师单恭表示,为了更好地保障实习生权益,其所在求职平台要求企业在发布实习岗位时,必须明确填写薪资范围和每月、每周最少实习时间,并对实习岗位实施“企业真实、招聘者真实、岗位真实”的三重审核标准。

实习生权益保障需多方共同努力,构建责任共担机制

调查显示,在参与过实习的受访者中,39.30%表示实习单位的各项保障都很到位,52.46%表示基本能够得到保障,但仍会遇到部分权益受损的情况,8.24%表示实习中曾有多项权益受损。受访者提到的权益受损情况包括无薪加班或工作时间过长、未获得报酬或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未签订实习协议或协议内容不规范、企业未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被安排与专业无关的琐碎工作等。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徐银香等在《“责任共担”视野下实习生权益保障问题的调查分析》中提出,大学生实习是一项涉及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工程,政府、高校、实习单位、学生和社会等多方主体应共同承担保障实习生权益的社会责任。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实习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与政策支持;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实习工作的协调、监督和管理;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习过程管理;企业则应有效维护实习生权益,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与实习学生签订实习协议,执行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保障制度、实习责任保险保障制度;学生要端正实习态度、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签订实习协议前,要仔细了解实习单位,慎重选择经营合法、管理规范的实习单位。

“与就业问题一样,高校学生实习是一项系统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各行业组织要在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高校与行业企业解决大学生实习问题。”徐银香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毕若旭 程思 实习生 王辰洛 孙子骐 张成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7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