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智杰 发于2025.11.3总第1210期《中国新闻周刊》
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一台智能洗头机器人成为‘明星设备’。每天清晨,护工们推着轮椅上的老人排队预约,只需8分钟,长发老人的洗发吹干流程便高效完成。‘过去给一位女性长者洗头,需要半小时,还得安抚抗拒情绪。’院长李锡坡回忆道。这款机器人通过特制躺椅、安全带和移位机联动,将效率提升数倍,成为养老院流程化服务的典型案例。
老龄化倒逼: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生活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3亿,占比超五分之一。预计到2035年,这一群体将突破4亿,占比超30%。为应对‘银发浪潮’,中国与多国将养老机器人视为减轻照护负担的关键。2025年2月,国际电工委员会发布由中国牵头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9月,工信部与民政部联合公布《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名单》,涵盖情绪陪护、康复支持等十大领域。
然而,机器人距离成为老年人‘日常伙伴’仍存距离。在深圳市养护院,AI康复治疗机器人通过机械臂扫描定位,为老人提供按摩、艾灸服务;下棋机器人内置数百种棋谱,成为老人午休后的‘棋友’。李锡坡团队两年内引入上百款机器人,覆盖医疗、康复、社交等领域,但‘陪聊机器人功能十年未变,仍停留在对话、放歌层面’。
替代护工?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连锁养老机构康乐年华董事长袁治坦言:‘真正能用的还是重复性工作设备。’她调研发现,喂饭、换尿布等细致照护仍需人工,机器人更适合巡检、清洁等标准化任务。‘40、50岁护工为主,24小时待命的机器人能省人力、提效率。’
辅抱式移位机的案例印证了这一观点。湖南女生妮妮因脊肌性肌肉萎缩症长期依赖轮椅,2024年上海养老展上,她体验的移位机精准托起身体,屏幕显示体重122斤,远低于父母预估的140斤。这款设备通过腋下支撑设计,解决了失能老人移位难题。湖南一渡医疗CEO陈清指出:‘失能老人每日需移动七八次,若配偶年迈,风险极高。移位机能让老人独立完成如厕、休息等基本需求。’
普惠型养老院的困境更为突出。一位从业者透露,体重超150斤的失能老人移位对护工要求极高,护工短缺导致部分机构被迫将‘可移位’老人划入‘不可移位’类别。陈清团队研发的第八代移位机自2024年试用以来,已帮助多家机构缓解人力压力。
大模型赋能:通用型具身智能的探索
在政策推动下,企业开始探索通用型具身智能。自变量机器人科技联合创始人庞浩介绍,其产品优先学习洗衣、叠衣等家务,而非直接照料老人。‘大模型让机器人理解场景能力更强,能将护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工信部与民政部的结对攻关项目,要求企业联合养老机构和科研院所,通过真实场景试错积累数据,完善软硬件。
需求导向:拒绝‘花里胡哨’的功能
深圳市养护院的实践揭示了产品落地的关键。李锡坡发现,初代压力感应床垫因不防水被弃用;摄像头式生命体征仪因侵犯隐私遭老人抵制。‘真正能用的产品必须兼顾生理和心理需求。’一款新产品需经2-3轮迭代,通过康复、医疗、社工等多维度评估,才能进入市场。
这一现象具有全球共性。英国艾伦·图灵研究所研究员詹姆斯·赖特在《机器人不会拯救日本》中指出,日本工程师因缺乏与老人互动,设计的产品仅关注肢体动作,忽视了护理的核心价值。陈清团队研发移位机时,通过调整腋下支撑点、‘羊角’形弧度,并尝试数十种海绵组合,才找到舒适设计。‘老人只想晒太阳、散步,不需要花哨功能。’
成本困境:买得起才能用得上
高昂价格是推广的首要障碍。日本调查显示,2019年仅10%的养老机构引入机器人;家庭护理中,仅2%的人员使用过护理机器人。康乐年华董事长袁治打听的市场价显示,巡检机器人售价10万-15万元,租赁年费达六七万元。‘1万-2万元才是可接受区间。’
失能老人家庭对价格更敏感。陈清曾向月收入2000元的家庭赠送移位机,对方仍无力购买。机器人租赁模式因运维难题难以推进。‘我能搞定资金和设备,但找不到本地运维企业。’降价需依赖出货量提升,而客户购买意愿仍取决于产品能否解决痛点。
支付体系改革成为突破口。作为科技CEO姚萍在欧洲调研发现,当地保险覆盖大部分辅助产品费用,个人仅支付5%-10%。中国近两年通过政府购买、长护险试点等方式推动产品落地,但姚萍认为,长远仍需社会化支付。作为科技正与商业保险公司洽谈租赁合作,将产品纳入长护险辅具租赁体系。
安全风险:技术保障与责任分担
安全问题是企业推广的另一层担忧。陈清的产品目前主要投放机构端,个人端多靠赠送,原因之一是缺乏保险机制。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呼吁,建立AI产品保险机制,‘生产厂家需披露风险概率,由保险公司承担事故赔偿责任’。
技术仍是安全核心。作为科技搭建的AI智慧养老健康平台,通过深度学习、物联网和大数据实时监测老人健康状况,提前干预异常。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指出,智能养老机器人需具备多重传感器监测、紧急制动系统和故障自诊断功能,确保老人安全。
《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第39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