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体育盛会为何频频青睐南越王宝藏?揭秘背后的文化密码

时间:2025-11-19 07:35:06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于晓艳

羊城晚报记者 何文涛 朱绍杰 实习生 李铮 

“机器人挥槌的下一瞬,清越悠扬的金石之声在开幕式现场回响,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暨南大学学生小杨回忆起十五运会开幕式上青铜句鑃亮相的场景,仍难掩激动。这场跨越两千年的“古今对话”,让观众直呼“编钟倒置的形制太独特”“历史与现代的交织感扑面而来”。

青铜句鑃文创成“顶流”,文物“活”进全民生活

在南越王博物院的“小赵的奇妙屋”文创店内,青铜句鑃造型的毛绒玩偶、徽章冰箱贴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爆款”。店长段海玲透露,十五运会期间,小巧便携的冰箱贴最受欢迎,而“惊喜盲袋”更成为年轻人打卡必买单品。这些文创产品的热销,不仅折射出公众对岭南文化的认同,更展现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创新活力。

据副研究馆员黄巧好介绍,开幕式上亮相的青铜句鑃是国内现存极少数成编的大型青铜礼乐器,其上刻有铭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表明这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在位时由乐府制作的乐器。这一发现揭示了南越国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乐府机构的设立,正是汉越文化交融的实证。王维一副院长指出,句鑃作为吴越文化特有的礼乐器,与十五运会举办地的大湾区文化气质高度契合,堪称“多元文化交汇的见证”。

从奥运到全运:南越文物“跨界”体育盛事

南越王博物院与体育的缘分早已深植。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挂钩的设计灵感源自南越玉器“双龙蒲纹璜”,祥云造型既呼应玉质,又展现云纹之美;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同心”则以南越王墓D54玉璧为蓝本,五环同心设计暗合玉璧的多区结构。黄巧好透露,考古团队通过玉璧上丝带包裹的沁色痕迹,才确认冬奥奖牌参考的是D54而非“璧王”D49玉璧。

2010年广州亚运会“潮流”火炬的纹样,同样取自南越王博物院的“错金铭文虎节”,以水纹象征岭南文化的包容性。从奥运奖牌到全运舞台,文物正以创新形式书写古今对话的新篇章。近期,广东多家博物馆更推出“文物运动会”,借助AI技术让青铜器“跑步”、玉璧“跳水”,以趣味方式呼应全民运动热潮,构建岭南文化标识。

南越王墓:两千年前汉越交融的“文化熔炉”

为何多届体育盛会钟情南越文物?黄巧好认为,南越王墓是岭南文明走向成熟的关键坐标。这座西汉时期的王墓,既承袭中原礼制,又融合吴越、巴蜀、楚地风华,更淬炼出独特的南越气象。金玉生辉的器物、兼容并蓄的工艺,证明岭南并非文化边缘,而是开放吸纳、再创造的前沿。

赵佗带来的不仅是中原制度,更是一种包容的胸襟。南越王墓出土的青铜乐器,曾是王室礼乐的核心,如今却以全新形式“唤醒”历史。当两千多年前的岭南乐声在全运会现场回荡,人们不仅听见历史的回响,更感受到文化自信的蓬勃生命力。这份底气,正转化为新时代的文化认同。

从青铜句鑃到玉璧奖牌,南越文物以体育为媒,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在传承中激发民族创造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体育激情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