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保障认知差异显著,超六成大学生呼吁学校加强教育——完善实习权益保障体系成共同期待
实习是大学生积累职场经验的重要途径,但权益保障问题却成为横亘在学生与企业之间的难题。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近期面向全国高校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2234份有效问卷中,66.88%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开设实习权益保障专项课程或讲座,凸显出完善保障体系的迫切需求。
实习权益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学校成主要信息源
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取实习权益知识的途径呈现多样化特征:
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李宁淳在互联网公司实习时,通过签署详细实习协议明确了薪资标准(3000元/月)、工作时长(每周5天,每天8小时)及加班补偿(工作日1.5倍时薪,节假日3倍),企业还统一购买了团体意外险。这种规范化的管理让她感到安心,但类似案例在实习生群体中仍属少数。
权益受损现象频发,近四成学生遭遇保障漏洞
在江苏建筑公司实习的史丽颖未签订任何协议,虽未实际受损但担忧维权困境;四川高校学生毛泽宇因活动未达标被克扣薪资,却因协议未明确条款而维权无门。调查数据显示:
常见问题包括:无薪加班(42.3%)、薪资低于最低标准(35.7%)、协议不规范(31.2%)、劳动保护缺失(28.6%)等。中国地质大学实习生陶方阳更指出,项目成果归属模糊等隐性权益问题同样困扰着实习生群体。
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劳务关系认定成关键
针对实习生权益保障,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
法律专家指出,学生自主实习属劳务关系,虽不适用《劳动合同法》,但可通过签订劳务合同明确权利义务。未签合同者,聊天记录、工作记录等也可作为维权证据。
多方协同构建保障网络,学校企业需双向发力
北京科技大学通过“周三就业帮”“企业走访”等活动强化实习指导,清华大学法学专业学生王思语则通过职业沙龙和自主检索提升维权意识。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学校的支持期待集中在:
BOSS直聘等招聘平台通过“三重审核标准”规范实习岗位发布,要求企业明确薪资范围与实习时长。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徐银香建议,政府应加强监管,高校需深化教学改革,企业要落实劳动保障制度,学生则需提升法律意识与甄别能力。
实习生自护指南:签约前务必“咬文嚼字”
经历过薪资克扣的毛泽宇总结出三条经验:
BOSS直聘安全团队提醒,实习生面试时应注意观察公司环境,若线上线下的名称或业务不符需提高警惕。平台对违规岗位实施“企业真实、招聘者真实、岗位真实”三重审核,并持续追踪举报情况。
结语:构建责任共担体系任重道远
从法律法规的完善到企业责任的落实,从高校教育的强化到学生意识的提升,实习生权益保障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正如徐银香副教授所言:“这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项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工程。”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份实习经历都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坚实阶梯。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7日 03版 记者:毕若旭 程思 实习生:王辰洛 孙子骐 张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