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11月16日电 题:西安青年用数字化技术激活汉服文化,千年衣冠焕发新生
作者 杨英琦 党田野
“当我为演活‘李白’重新研读唐诗时,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产生了共鸣。”西安工程大学汉服研究院的“00后”吴俊强褪去戏服后向记者感慨。在他身后,陈列着由高校师生精心复原的数十套汉唐服饰,这些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华服,正通过数字化技术开启新的传承篇章。

成立于2023年的西安工程大学汉服研究院,依托纺织服装学科优势,专注于汉唐服饰形制研究与数字化复原。团队已完成多项文物级实物复原,并通过AI技术构建了包含3000余种传统纹样的数据库。“我们运用3D建模技术实现服饰动态展示,让观众能360度观察曲裾深衣的裁剪结构。”研究院负责人介绍道。
服装设计师王依婷展示了团队的创新成果:通过AI算法生成初稿后,结合《舆服志》等古籍记载调整纹样布局;采用数码印花技术模拟“绞缬”工艺,将原本需要三个月的传统染色工序缩短至三天;运用人体工学设计改良交领襦裙,使其更符合现代穿着习惯。“技术突破让我们在复原《簪花仕女图》服饰时,既保留了‘间色裙’的渐变效果,又解决了真丝面料易皱的难题。”

在校园里,汉服艺术团成员张露丹的唐风造型引来关注。这位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建的汉服科普账号拥有12万粉丝,她通过短视频详细讲解齐胸襦裙的穿着规范:“真正的唐代服饰讲究‘中缝对齐’,这是中华礼仪的重要体现。”她的内容被海外汉服爱好者翻译成多国语言传播。
国际文化交流见证着汉服影响力的扩展。吴俊强团队携数字化复原成果赴澳大利亚展演时,当地观众通过AR设备“试穿”虚拟汉服;在哈萨克斯坦,团队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唐代宫廷乐舞场景。更令人惊喜的是,今年汉服设计大赛收到来自15个国家的参赛作品,马来西亚设计师将槟城娘惹文化融入马面裙设计,美国创作者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可拆卸云肩。
面对汉服日常化挑战,王依婷推出“新宋制”系列:将宋代褙子长度缩短至及膝,采用隐形拉链替代传统系带;改良的百褶裙既保留“百叠”工艺,又通过弹性腰头提升舒适度。“我们正在开发智能温控面料,让汉服能适应不同气候场景。”这位年轻设计师透露,团队已与多家快时尚品牌达成合作意向。
从博物馆到T台,从古籍文献到数字代码,西安青年正用科技创新重新定义传统服饰的传承方式。当AI生成的纹样在丝绸上绽放,当3D建模的汉服走向世界舞台,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