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经理、AI法律顾问:文科生在AI领域的新角色
“跨界”闯入AI赛道之后……
清晨九时,北京某互联网大厂的工位前,李垚正对照着技术团队提交的AI模型测试报告,在文档中逐条梳理产品需求。这位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出身的“AI产品经理”,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文科生到技术中台的转型。他的经历并非个例——AI法律顾问、AI教育课程设计师等新兴职位,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文科背景的从业者。
根据国内某招聘平台发布的《2025年AI人才流动报告》,今年1月至7月AI新发岗位量同比增长超10倍,简历投递量暴涨11倍。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文科生正以独特的优势打破行业壁垒,形成“技术+人文”的复合型就业新趋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竹子,如今在“AI+教育”初创公司担任课程设计师。她的工作是将复杂的神经网络算法转化为中小学生能理解的培训内容:“比如用‘给照片添加滤镜’的案例,解释卷积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这种“技术解构”能力,恰恰源于文科生擅长的类比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
李垚的转型路径则更具主动性。研究生阶段从事传播学量化研究的经历,为他积累了数据分析基础。现在作为产品经理,他需要同时理解技术团队的模型逻辑与市场部门的产品诉求:“就像在两座孤岛间架桥,既要懂混凝土配比,又要考虑通行需求。”
曾在快消行业负责品牌推广的十佳,选择加入具身智能初创公司担任公关主管。她将营销经验迁移到AI领域:“技术团队研发出能自主导航的机器人,我的任务是挖掘‘自主导航’背后的技术亮点,用故事化的表达让产品更易被市场接受。”
在技术主导的AI领域,文科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个维度:
1. 复杂场景的柔性处理能力
某互联网公司劳动法大模型顾问刘心指出:“法律条文是刚性的,但现实纠纷需要弹性解释空间。”AI生成的法律文书仍需专业人士修正,这种“刚性规则+柔性判断”的组合,正是文科生的优势所在。
2. 技术语言的平民化转译
十佳用“开饭店”比喻自己的工作:“技术团队负责炒菜,我们要起好听的菜名,还要讲好菜品故事。”在AI教育领域,竹子需要站在用户视角设计课程:“学员最想学会用AI生成营销文案,而不是背诵Transformer架构原理。”
3. 跨部门协作的共情力
李垚的工作本质是“需求翻译官”:“当市场部提出‘要更智能的推荐算法’时,我需要将其转化为技术团队能执行的具体参数,并在双方出现分歧时协调沟通。”这种共情能力,有效弥合了技术团队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认知鸿沟。
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浪潮,跨界者们展现出强烈的进化意识。十佳通过公司技术讲座与日常交流,逐步构建起AI知识体系:“未来计划系统学习机器学习基础,更好地理解产品技术边界。”李垚则利用业余时间学习Python编程:“不需要成为代码专家,但要能读懂技术文档,判断需求可行性。”
这种成长需求正在推动教育体系改革。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透露:“今年数据新闻课程新增生成式AI应用模块,大一新生必修‘人工智能导论’,帮助学生建立技术认知框架。”中国人民大学就业与民生研究院副院长周广肃建议:“高校应打破文理分科壁垒,强化通识教育,培养‘T型’人才——既有专业深度,又有跨领域视野。”
当被问及“文科生在AI领域的天花板”时,李垚引用技术团队的话回应:“AI发展需要两种思维:算法思维与场景思维。前者决定技术高度,后者决定应用广度。而我们正在填补后者的空白。”这场跨界实验证明,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文素养与技术能力正在形成新的共生关系。
本报记者 秦亦姝《工人日报》(2025年11月18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