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持续走低,宣称能实现3秒速热、最高温度达65℃的电加热衣成为冬季热门单品。这类兼具科技感与实用性的御寒装备,究竟是真正的保暖神器还是存在安全隐患?本文通过市场调研、实验测试与专家解读,为您全面解析电加热衣的安全真相。
市场现状:价格跨度大,功能宣称存差异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电加热衣价格区间从几十元到千元不等,主要分为带充电宝套装和单衣两种类型。款式涵盖外穿的马甲、夹克以及贴身保暖内衣,部分产品宣称具备20个发热区域、40℃-70℃四档温控,甚至支持水洗功能。

据专家介绍,电加热衣通过内置发热片实现加热功能,常见材质包括碳基膜(碳纤维膜、石墨烯膜)、金属膜及金属发热丝。其中碳基膜加热速度快,金属材质发热稳定但抗弯折性差,频繁揉搓可能导致损坏。
国家标准:新国标即将实施,明确温度上限
作为新兴产品,电加热衣此前缺乏专门国家标准,商家多参照2008年发布的GB4706.8-2008《电热毯、电热垫等柔性加热器具》标准。2024年新版国标GB4706.8-2024已出台,将于2026年8月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首次将电加热衣单独列章,并明确规定温度上限要求。

实验测试:部分产品加热效果与宣传不符
消防部门针对市售碳纤维膜发热电加热衣开展模拟测试,选取四个品牌、价格100-300元的马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安全指南:五招规避使用风险
专家提醒消费者需注意以下安全要点: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
监制/李浙 主编/张志达
编辑/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