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直播间“渠道货”陷阱:高仿品泛滥如何破局?

时间:2025-11-19 23:38:25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作者:史词

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直播间购物已成为众多消费者的日常选择。然而,虚假宣传、销售假货等乱象却如影随形,尤其是部分商家利用“工厂货”“渠道货”等话术,在深夜时段诱导消费者下单,实则售卖高仿品,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本文将深入探讨直播间售假现象,分析其背后的产业链,并探讨如何有效治理这一乱象。

直播间“渠道货”背后的售假陷阱

在深夜的直播间里,主播们用连珠炮似的话术和精心编排的剧情,吸引着消费者的注意力。他们宣称所售商品为“工厂货”“渠道货”,价格远低于市场价,甚至打出“七天无理由退换”和“运费险”等保障牌,让消费者误以为捡到了大便宜。然而,当消费者收到货品时,往往会发现货不对板、质量残次,甚至有的商品连品牌标识都模糊不清。

这些直播间为了规避监管,往往不直接销售商品,而是通过话术引导消费者加入“粉丝群”,在私域进行交易。有的直播间虽然将货品上架了购物车,但货品图片经过了特殊处理,难以辨认真伪。消费者一旦购买,往往面临举证难、退款难的困境,甚至有的商家在收到货款后便消失无踪。

售假产业链揭秘:从源头到终端

经营潮流服饰多年的小吴透露,确实存在一些大牌代工厂的瑕疵品流向市场,但数量极少,且品牌对面辅料把控严格,不会轻易让直播间清理尾货,担心扰乱市场价格。然而,在直播间里,主播们却声称能提供大量“渠道货”,这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售假产业链。

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件为例,带货主播魏某与深圳某供应链公司负责人纪某某合作,售卖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她们在直播时用手遮挡品牌标识,用“香家”“驴家”等暗语引导消费者购买。仅一年时间,该直播间就售出9800余件假冒大牌商品,销售金额共计560余万元,违法获利302余万元。最终,11名涉案人员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至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

法律责任与平台监管义务

北京数字经济与数字治理法治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尹旭表示,直播带货本应成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而非假货流通的沟渠。知假售假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市场监管部门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做出没收违法商品、没收违法所得或相应罚款的处罚。如果商家做出专柜可查、支持检测的正品承诺却做不到,还构成了消费欺诈,消费者可要求惩罚性赔偿。

然而,一些主播通过引导消费者进群聊、转入私域交易等方式规避平台监管。一旦消费者遭遇售假,平台往往以“非平台交易”为由拒绝担责,导致维权陷入“真空地带”。黄尹旭认为,无论交易行为是否在平台完成,只要商家有关于非正品的表述,平台就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平台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的规定,对直播内容进行监管,维护安全保障和知识产权。

消费者如何防范直播间售假陷阱?

面对直播间里的低价诱惑,消费者应树立理性消费观念,优先选择正规平台和商家,警惕夸大宣传。黄尹旭提醒消费者,涉及高仿品时,哪怕直播者号称是正品,但明显和正品的价格有巨大差异,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购买假冒商标的产品不仅可能面临法律风险,还可能因质量不过关而对健康造成损害。

总之,直播间售假现象亟待治理。只有加强法律监管、明确平台责任、提高消费者防范意识,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直播购物环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