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河南首批124个千年古地名纳入省级保护名录,传承历史文脉

时间:2025-11-20 00:02: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于晓

中新网郑州11月19日电(记者 张楠) 河南省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日正式公布,汤阴县、修武县等13个“千年古县”及朱仙镇、神垕镇、杜康村等111个“千年古镇、古村落”共124个地名被纳入保护范围。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刘英基19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此举通过制度化手段为历史地名设立“安全区”,为其传承系上“保险锁”。

地名:承载千年记忆的“活化石”
在此次入选名录的地名中,每个名字都镌刻着厚重的历史印记。例如,“陈州”(今淮阳县)是太昊伏羲氏的建都之地,巩义芝田镇地处“河洛古国”核心区,朱仙镇则因岳飞抗金的历史典故闻名天下。刘英基指出,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地域历史记忆与民俗基因的载体,保护它们就是守护中华文化的根脉与乡愁。

制度保障:原则禁止更名,活化利用并举
河南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是地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持续开展分批次公布。根据要求,列入保护名录的地名原则上不得更名,同时需推动保护与利用协同发展。各地可通过开发地名文化地图、制作短视频系列、打造文旅路线等创新形式,让古老地名焕发新活力。例如,结合地名故事设计研学线路,或通过数字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

专家解读:从单体保护到系统性传承的升级
刘英基认为,此次保护模式不仅落实了《地名管理条例》要求,更以文化赋能公共治理,实现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的双赢。他指出,从保护单体文物到保护历史街区,再到系统性保护地名文化,标志着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深化。“规范地名使用、禁止随意更名,既能减少管理混乱,也能提升公共服务效率,让地名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未来展望:打造中原文化标识体系
河南省计划通过地名保护工程,构建覆盖全省的文化标识体系,进一步彰显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深厚底蕴。业内人士建议,可借鉴“故宫文创”等成功案例,将地名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开发,或与影视、游戏等产业联动,扩大文化传播力。正如刘英基所言:“地名保护不是简单的‘冻结历史’,而是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持续生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