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小马桶推进大民生工程,生动诠释人民城市理念
一平方米的尊严:从手拎马桶到独立卫生间,上海城市更新的民生温度
2023年5月底,76岁的程金鑫站在黄浦区贵州路的老屋里,手指轻轻触碰着新安装的抽水马桶。密封胶尚未干透的触感让他想起过去三十年的清晨——每当粪工的吆喝声穿透弄堂,他便拎着木马桶走向倒粪站。如今,这个数字从1993年的80万只骤降至两位数,上海正用一只马桶的改造,书写着城市治理的民生答卷。
贵州路永平安里14平方米的阁楼里,程金鑫一家三代人曾在此蜗居。1949年出生的他记得,每天凌晨4点,粪工拉着板车穿过国际饭店的阴影,街坊们提着马桶在弄堂里排队。这种场景在1958年达到顶峰——当时上海750万人口中,713万人的住所没有抽水马桶。
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陈洋揭示了更深层的社会结构:花园洋房里的“四件套”(抽水马桶、洗手池、浴缸、淋浴)与旧式里弄的公共厕所形成鲜明对比。在“家里装厕所会臭死”的观念下,女子的嫁妆里甚至包含马桶。这种居住格局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1986年《解放日报》报道显示,市区超六成家庭仍缺乏卫生设备。
上海的城市更新始于1992年的“365危棚简屋改造”,4年拆除180万平方米危房。随后“贴扩建改造”通过北面扩建厨房卫生间,每年消灭数万只马桶。2017年政策转向“留改拆并举”,大拆大建让位于精细化改造。
黄浦区作为旧改重镇,创新出“综合修缮+抽户改造”模式。2009年,二级旧里改造中居民自费130元即可加装马桶;2015年政府补贴后每户支出降至110元。更突破性的是“抽户改造”——通过协议置换部分房屋,在腾出空间建设公共卫生间,一户对应一个隔间。这种成本远高于户内加装的方式,体现了政策平衡的艺术。
上海将最后1.4万户改造统称为“拎马桶工程”,通过监测倒粪站使用频率反向排查需求。2023年通过这种“非常规手段”又精准找到264户。在宁波路“七巧板”结构的门洞里,施工队为程金鑫家设计了四次方案:利用楼梯斜角改造厕所,锯掉八仙桌角,采用推移式隔断,甚至为180cm的儿子压缩顶部空间。
“居民更在意需求被看见的过程。”南京东路街道干部于滨发现,午睡时段暂停施工、反复修改方案等细节,比工程本身更重要。这种治理智慧让2021年安装马桶的片区,同年就迎来了征收,打消了“装了马桶等不到拆迁”的顾虑。
尽管官方统计仍有几十户居民因习惯或房屋条件放弃加装,但徐昌健表示“后续想装随时可加”。马桶改造只是起点,于滨观察到,70度陡梯上摔倒的老人、渴望独立空间的年轻人,都在呼唤更综合的改造。复旦大学熊易寒教授指出:“民生保障看的是底线,‘拎马桶’正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温度计。”
如今不用倒马桶的程金鑫,每天擦拭马桶后总会侍弄窗台的花草。当他望向被世茂广场遮挡的国际饭店尖顶,这座城市正在用马桶改造这样的“小事”,构筑人民城市的幸福基石。从“有地方住”到“住得有尊严”,上海的民生工程永远在路上。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王潇 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