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直播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他们怀揣着梦想与好奇,纷纷试水直播领域,希望在这片新蓝海中闯出一片天地。然而,大学生直播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涩。本文将通过几个真实案例,深入探讨大学生直播现象,提醒广大青年学子理性看待直播,避免盲目跟风。
初尝直播甜头,却也暗藏隐忧
某高校农学专业大二学生王梦丽,第一次开直播是在运动会上。她只是简单地拍摄学校操场,不露脸,就意外收到了85元的打赏,这笔钱足以支撑她三天的伙食费。这次偶然的成功,让王梦丽看到了直播的潜力。随后,她在宿舍开播,与网友聊天,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一位新进直播间的网友慷慨解囊,给她刷了三个价值1000元的礼物,让王梦丽惊喜不已。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像王梦丽那样幸运。地理与信息科学专业大三学生张欣然,第一次开播是在MCN公司的小格子间里。她每天播四五个小时,下播时已是凌晨,卸妆、睡觉都在公司解决,第二天还要赶回学校上课。尽管如此努力,一个星期下来,她只赚了100多元,还影响了学业。
像王梦丽和张欣然一样,一部分大学生正在尝试娱乐类直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特别的才艺,便把日常生活作为直播素材,在镜头前刷牙、戴美瞳、磨指甲,甚至捧着饭盒吃麻辣烫。安徽某高校表演专业的学生发现,在校园招聘展台上,MCN公司会热切地递上传单,邀请他们做团播。山西某高校的辅导员则发现,每年新生季,就有“学长”“学姐”在校园里直播介绍学校,实则为学校附近的店铺引流。
直播诱惑大,但需理性对待
王梦丽的故事并非个例。她来自单亲家庭,上大学后干过各种兼职,发现自己“不怵镜头”后,便周末去兼职直播卖团购优惠券,时薪涨到了50元。后来,她开始在宿舍直播,分享生活琐事,直播间最多同时在线七八十人。在那次一晚上赚了3000元之后,她从一个月播四次,到每天中午和晚上都播,有时甚至翘课直播。
然而,直播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王梦丽发现,直播间男性观众占比大,骚扰信息也会出现在私信和直播间。有“大哥”曾经暗示她,“双非”学校“打工”没有出路,“年轻漂亮才是最大的资本”。为了“起号”,有学生甚至注销过3次账号,因为“新号会有流量扶持”。这些“技巧”是从社交媒体上学的,网上针对大学生宿舍直播的“教学帖”越来越多,有MCN机构里的运营人员在帖子里给出建议,人设要“容易害羞”“乖巧可爱”,灯光建议“‘豆腐灯’从下往上打”,妆造要求卧蚕画得明显才“显嫩”。
直播黑洞:身心俱疲,收入不稳
直播半年后,王梦丽感到腰疼,“感觉自己老了10多岁”。直播久了,她对自己的脸愈发不满意,即使割了双眼皮、买了高价护肤品,仍会有人在直播间说她“驼背”“胖了”。有时连着播5个小时、嗓子“痛得冒火”,她仍会在镜头前保持笑容。
除了身体上的疲惫,直播收入也总是起起伏伏。今年10月份,王梦丽的直播收入下跌了75%。她本来想重新注册账号,结果有次白天翘课开播,赚了4000多元。然而,这种不稳定收入让她倍感焦虑,“如果赚不到钱,一想到占用的是宝贵的大学时光,就会更焦虑”。
张欣然也经历了类似的困境。她想念学术研究带来的更持久的快乐,“打赏的快乐只存在于看到礼物特效的一瞬间”。在坚持了一个星期后,张欣然决定放弃直播。离职的那天,她的直播收入第一次“破百”,但当她坐上回学校的公交车,她只觉得久违的轻松。
理性积累,直播不是唯一出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郑建在研究中发现,许多大学生在开始尝试直播时并非出于理性分析,“对自身特质认知不够,对网络主播职业要求也不甚了解”。许多主播入行是出于主观期待,没有更细致考量岗位与能力的匹配,仅仅从高期待出发,“只看到自己擅长的,以及行业光鲜的一面”。
某个以“高学历”为品牌的直播公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使是娱乐主播,高质量的直播内容背后也是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他们公会的主播大多是“985”“211”院校的硕博生,很少招募本科生。该负责人认为,一些本科生的阅历较浅、认知不够成熟,“很容易3分钟热度”。
持久的快乐,源于内心的满足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有时王梦丽也觉得钱挣得不够“安心”。她总担心自己的账号播不长久,“天天说的都是流水账,观众的新鲜感很快就会过去”。她也想拍短视频,但拍视频技术成本高,“而且直播前两个月就能起号成功,但短视频博主起码要半年以上”。
对于张欣然来说,她想念学术研究带来的更持久的快乐。回想起来,她难以承受迎合直播间观众的感觉,“那种焦虑像黑洞一样,不断吞噬你”。她最近最幸福的体验,是参与了一项关注城市空间设计与居民心理健康的研究,当研究实验的第一个环节跑通的瞬间,“感觉自己的行动惠及了更多人,这种快乐能激励我继续前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硕毕业的吴娜认为,应当把直播当作一种“短期的人生体验”。她毕业后直播了近一年半,直播间经常有人质疑,认为清华毕业生应该“作更大的贡献”。但她觉得,“读书只是让你明确自己是谁,要去哪里,让你更有效地探索你的生命,对自己人生的不设限亦是一种人格魅力”。
高校与法律视角:保护自己,学业为重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冯雨薇律师处理过不少大学生主播与MCN机构之间的纠纷。她提醒大学生们,在与MCN机构签约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避免陷入隐形条款的陷阱。部分机构在签约时承诺提供“保底工资”,但合同中往往暗藏隐形条款,如“时长不达标不发放工资”“内容质量不合格不支付报酬”等,这些条款常被机构用作拖欠薪资的依据。
不少高校辅导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学生在自媒体、创业等领域的探索值得鼓励,但也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青岛黄海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孙增娟告诉记者,她曾经处理过一起关于宿舍直播影响舍友生活的矛盾纠纷。在她的沟通协调下,直播的同学调整了直播时间和地点,选择课余时间在学校的创业工作室直播。孙增娟认为,相比于独自直播,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更能学到专业技能,遇到突发情况也有团队支持,能够规避许多安全风险。
(文中王梦丽、张欣然、李静、张亮、吴娜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晶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9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