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大同11月19日电 (胡健 马静波 孙明月)近日,在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的一处农贸市场内,五十多岁的老张正熟练地给顾客捆扎、称重、打包新鲜大葱。这个曾经以传统杂粮种植为主的地区,如今凭借大葱种植产业链,成功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图为山西大同天镇县村民正在耕作。宋佳烨 摄
位于山区的白羊口村,背靠连绵山脉,村旁有清澈溪流蜿蜒而过,耕地以透气性良好的沙壤土为主。过去,村民主要种植高粱、玉米等传统杂粮作物,但由于土壤特性与作物需求不匹配,加上地块分散难以机械化作业,土地产出效益长期低迷。如何突破传统种植模式,提升农业附加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驻村工作队联合镇村干部,通过邀请农技专家实地测土分析发现:该村沙质土壤透气性强,配合便捷的山泉水灌溉条件,特别适合大葱根系发育。这一发现为产业转型提供了科学依据,随即启动规模化种植计划。
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白羊口村流转100亩耕地打造育苗园区,建设标准化大葱种植基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协同发展模式,统一引进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优质葱种,并聘请农业专家提供全程技术指导。经过科学种植管理,秋季采收时平均亩产突破5000斤,较传统作物增收显著。
为打通销售渠道,当地积极对接县城及周边地市的批发市场,构建起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以前自己种地每亩净收入最多600元,现在除了土地流转费,在合作社打工还能赚工资,年收入直接翻番。"村民黄二兰算起增收账时满脸笑容。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既保障了村民生计,又有效防止了乡村劳动力流失。
据统计,在大葱种植的关键期,合作社累计吸纳本村劳动力30余人,人均增收超3000元。通过土地流转费、务工工资、产业分红等多重收益机制,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型目标。
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党建+产业"融合模式,重点在延伸大葱深加工链条、打造地域品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发力。通过开发葱酱、脱水葱片等精深加工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让特色种植真正成为带动民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