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202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公告正式发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调整是报考年龄限制的放宽:一般报考者的年龄上限由过去的“35周岁以下”提升至“38周岁以下”,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上限则从“40周岁以下”调整为“43周岁以下”。这一变化标志着两类人群的报考门槛均较以往提高了3岁,成为国考30多年来首次对年龄要求作出重大修改。
从“35岁门槛”到“38岁上限”:历史背景与现实需求
自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实施以来,“35周岁以下”便作为国考报考的基本年龄条件被确立,其初衷是为选拔更具活力的年轻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然而,过去30余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变革: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人均受教育年限持续延长,劳动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2022年我国劳动力平均年龄已达39.72岁,较1985年的32.25岁提高了7.47岁。在此背景下,适时放宽国考年龄限制,既是回应社会现实的必要举措,也是优化人才选拔机制的重要探索。
公众热议背后:打破“年龄天花板”的普遍期待
政策公布后迅速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其核心焦点在于公众对打破“年龄限制”的强烈诉求。长期以来,“35岁门槛”不仅存在于公务员考试中,更成为许多行业招聘的显性或隐性规则。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职场人的年龄焦虑,也导致社会整体陷入“赶时间”的竞争心态,压缩了个人职业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事实上,35岁左右的人群往往处于职业成长的黄金阶段:他们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与专业能力,又承担着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责任。因此,帮助这一群体实现充分就业与价值释放,既是稳定就业大局的关键,也是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考示范效应:从“放宽一小步”到“观念前进一大步”
作为全国性选拔考试,国考的年龄调整具有风向标意义。其率先突破“35岁上限”,不仅为35岁以上劳动者提供了更多机会,也为地方招录、企事业单位招聘提供了参考范例。未来,这一探索有望推动社会逐步松绑年龄限制,扭转对年龄的刻板认知,让“人尽其才”的价值理念真正落地。例如,近年来已有部分省份在公务员招录中试点放宽年龄条件,而国考的全面调整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趋势。
警惕“新门槛”隐忧:从“放宽几岁”到“不以年龄论英雄”
尽管政策调整受到欢迎,但社会也提出另一种声音:未来是否会形成新的“38岁门槛”?这一疑问提醒我们,打破年龄限制的关键不在于“放宽几岁”,而在于推动全社会形成“不以年龄论英雄”的共识。人才评价应多元化,能力、专长与贡献才是核心标准,年龄不应成为阻碍发展的硬性条件。2024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简称“就业二十四条”)明确提出,要“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首次从中央层面将“年龄歧视”纳入就业权益保障的重点整治范畴,为政策落地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撑。
构建闭环落实机制:监管、企业与劳动者三方协同
要将“反年龄歧视”从政策文本转化为职场现实,需构建全社会协同落实的闭环:其一,监管层面可探索建立就业年龄歧视投诉与惩戒机制,为劳动者提供清晰维权路径;其二,用人单位需转变用人逻辑,从“年龄导向”转向“能力导向”,通过细化岗位评价指标、打破“论资排辈”与“年龄设限”的双重束缚,让资深员工的经验与青年员工的活力形成互补;其三,劳动者自身应保持终身学习态度,以持续提升的专业能力抵御年龄焦虑,将“年龄劣势”转化为“经验优势”。
结语:尊重人才的时代,从“实干”衡量价值
一个尊重人才的社会,从不以年龄划分“可用”与“不可用”,只以实干衡量“能为”与“有为”。让35岁以上的劳动者找到绽放的舞台,不仅关乎千万人的职业尊严,更关系整个社会的人才活力与创新动能。国考的年龄调整已迈出关键一步,未来需更多领域跟进,共同推动就业公平与社会进步。
席聪聪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