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任务,也是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举措。在“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的背景下,浙江作为河网密布的省份,90%的乡村沿水而建,如何让水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水源头”?金华浦江县通过创新打造“15分钟亲水圈”,不仅实现了人水和谐共生,更探索出一条以水兴产、以水促富的共富新路径。
立冬时节,浦江县一处水库的安全区域内,游泳爱好者们正为今冬首次冬泳热身。“现在水质好、设施全,大家游得特别开心。”浦江县冬泳俱乐部负责人徐飚感慨道。水库安全员补充道:“冬季人多的时候,我们会开摩托艇全程护航,确保安全。”
几公里外的壶源江畔,钓鱼协会成员们专注训练,沿溪绿道上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这样的场景,得益于浦江县2023年成立的“15分钟亲水圈”工作专班。作为核心成员,傅克平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出群众需求:游泳爱好者需要安全开阔的水域,钓鱼人希望增设平台,骑行散步者期待绿道贯通。专班成员现场勘查、拍摄实景、标注改造方向,经过五年打磨,最终形成覆盖全县98%村社的亲水网络。
“大区域设计大亲水圈,小区域打造小亲水圈,用浦阳江和壶源江两条‘绸带’串联起‘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发展格局。”傅克平介绍,设计图中不仅包含生态堰坝、娱乐设施和科普栏,还保留了古树、古渡、老码头等原生元素。如今,“出门500米见绿、1000米见水、2000米可亲水”已成为村民日常。
“15分钟亲水圈”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记者在浦江采访时发现,这个曾因水晶加工导致河流污染的地区,如今已蜕变为网红打卡地,“亲水经济”蓬勃发展。
上河村曾因水晶产业导致河流变成“牛奶河”。通过关停2万余家污染企业、打造“四园一镇”产业集群,并引入科技巡河系统,当地实现了“还河于民”。大畈乡党委书记张丹东表示:“我们整治了河道游步道,在安全区域设置亲水平台,险要处改建栈道和观景台,让游客能近距离感受水韵。”
随着水清岸绿,浦江县围绕“城镇品质化、乡村特色化”思路,将亲水圈地图升级为239张“一村一图”,拓展出更多发展可能。大畈乡的壶源江畔,亲水营地即便在淡季也热闹非凡。“周一到周五每天接待800至1000名学生。”营地负责人虞水水说。沿河民宿同样火爆,湃桥村民宿主理人张雄飞表示:“‘十五五’规划提出创造优质生活空间,这对我们是巨大鼓舞。我们将提升设施和服务,让游客体验更优质的亲水之旅。”
数据显示,2024年浦江县滨水旅游收入达35.5亿元,水生态价值转换61.4亿元,亲水圈已成为共富“金钥匙”。
从污染治理到资源激活,从规划设计到落地见效,浦江的亲水事业持续深化。站在“十五五”新起点,一张更宏大的“幸福河湖”发展图正在展开。
在浦阳江上游,安华水库扩容工程正利用冬季施工黄金期推进。项目负责人于秦介绍:“目前投入8台挖掘机、2台镐头机,确保非汛期施工进度。”该工程不仅提升防洪能力,还规划了库区生态旅游环线,未来将打造为水上运动基地。“扩容后的白马湖将用8.8公里环湖绿道和6座桥梁串联,形成‘15分钟亲水圈’核心区。”傅克平说。
专班还设计了38条特色游线圈,串联葡萄采摘、赏秋叶等景点。横山村依托清水理念,通过滴灌工程等设施农业提升葡萄品质,实现传统种植业转型升级。“科技赋能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党支部书记曹龙水表示。
大畈乡党委书记张丹东描绘了更远景的目标:“我们要让游客因水而来、产业因水而兴、村民因水而富,让亲水圈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水道’。”
当每一片水域都成为发展资源,乡村振兴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黄黎明表示:“良好河湖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下一步,我们将全域推进5000公里农村水系治理,加快‘15分钟亲水圈’全覆盖,支撑‘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建设,显著提升城乡居民的亲水便利度和幸福感。”
从治水到赋能,从空间到产业,浙江正以水为墨,绘就现代乡村生活新图景,为全国乡村共富提供可借鉴的“浙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