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11月16日电 题:西安青年以数字化技术复兴汉服文化,推动传统服饰创新传承
作者 杨英琦 党田野
“当我为扮演‘李白’深入研究唐代民俗礼仪时,历史突然变得鲜活起来。”褪去戏装的“00后”吴俊强站在西安工程大学汉服研究院的陈列室里,身后陈列着师生团队复原的数十套汉唐服饰。这位因演绎历史人物而爱上传统文化的青年,如今正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千年衣冠重焕生机。
成立于2023年的汉服研究院,依托学校纺织服装学科优势,聚焦汉唐服饰形制研究与礼仪复原。团队已完成包括唐代圆领袍、宋代褙子在内的20余项实物复原,并通过3D建模技术建立数字化服饰数据库。吴俊强透露:“我们曾受邀赴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展演,收到来自马来西亚、美国的设计师投稿,汉服文化正在突破地域界限。”

11月12日,王依婷(中)与同事们正在讨论汉服设计工作。杨英琦 摄
“00后”设计师王依婷展示了团队的工作流程:通过AI生成设计草图后,结合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中的纹样进行二次创作;制作阶段采用数码印花技术模拟传统绞缬工艺,效率较手工提升80%;最终通过3D建模实时调整衣袖弧度与裙摆层次。“技术让复原更精准,但核心仍是对文化的理解。”她指着电脑上的宋代褙子改良设计图解释,“我们保留了交领右衽的形制,但将袖宽从45厘米收窄至30厘米,更符合现代办公场景。”
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在校园里形成文化涟漪。汉服艺术团成员张露丹身着齐胸襦裙走过教学楼时,总会吸引师生驻足。“我会在社交媒体标注每套汉服的形制与纹样寓意,比如这套唐制襦裙的联珠纹象征团结。”她展示的手机相册里,记录着从初接触到深入研究的过程,“传统文化需要这样的‘解码者’。”

11月12日,张露丹(左)与同学身着汉服漫步。杨英琦摄
当前团队正面临双重挑战:吴俊强带领的国际交流组筹备着明年春季的“丝绸之路汉服季”活动,计划联合12国设计师推出联名系列;王依婷的改良组则攻克着马面裙的立体剪裁难题,试图让4.5米长的裙摆既能保持传统褶裥,又方便骑行共享单车。“从博物馆到T台再到日常生活,汉服正在经历三重跨越。”王依婷整理着设计台上的宋代褙子样品,“这不仅是服饰的演变,更是文化自信的具象化表达。”
据研究院数据显示,其数字化模型已被32家博物馆引用,改良款汉服在年轻群体中的接受度达67%。当传统工艺遇见数字技术,当青年创意碰撞历史底蕴,这场始于西安的服饰复兴运动,正在书写文化传承的新范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