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上海“拎马桶”改造完成:一平方米的民生巨变

时间:2025-11-20 18:10:46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张令旗

【编者按】

2025年9月底,上海全市“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持续数十年的民生工程迎来圆满收官。从解放初期中心城区居民普遍“拎马桶”到如今彻底告别这一生活方式,上海用数十年接续努力,交出了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数十年接力:从83万户到零星攻坚

上海的“拎马桶”改造始于上世纪80年代。数据显示,1980年代有83万户居民通过搬迁新居告别“拎马桶”;90年代约68万户受益;2001年至2022年底,旧改惠及96万户;2022年完成成片旧改后,剩余14082户零星点位成为攻坚重点。截至2025年9月,全市最后一批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改造完成,标志着这一困扰市民半个世纪的难题彻底解决。

每一户改造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烟火日常。71岁的黄永安在虹口区祥德路180弄住了36年,女儿上大学前,一家三口挤在13平方米的空间里。“落雨落雪都要出去倒痰盂,或者去公厕排队。”他回忆道。2025年6月,随着家中加装马桶,拎了三四十年痰盂的他终于“退休”。这一改变,不仅是生活习惯的革新,更是一座城市对民生细节的用心打磨。

消除“一平方米”的纠结:从反对到接受

祥德路180弄16-18号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系统公房,涉及59户居民,其中37户常年“拎马桶”。2025年3月,欧阳路街道成立工作小组,与居民面对面沟通加装马桶事宜。“我一开始有点反感,13平方米的房子,还要腾出1平米做厕所。”黄永安坦言。类似顾虑在居民中普遍存在:老旧住房面积狭小,加装后更加局促;部分居民年纪大了,不愿折腾。

工作小组通过打造“样板间”、逐户上门沟通等方式打消顾虑。黄永安家最终同意在屋角——原本挂空调、放电视机的地方——腾出位置设置卫生间。施工队不仅安装了马桶,还根据他的需求增设了小台盆,并调整了空调孔位。全部费用由政府承担,居民无需承担任何费用。“政府给这个福利,我感觉是相当好。”黄永安说,“现在生活方便多了。”

对于特殊需求,工作小组也灵活应对。一户老人行动不便,需家属陪同如厕。统一制作的卫生间底盘尺寸固定,仅容一人。多方商议后,工作小组为该户定制更大底盘,方便家属进入协助。截至改造完成,除一户空关外,其余全部完成卫生设施安装。

化解邻里矛盾:从“邻避”到共情

“我们在工作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邻避矛盾’,包括楼上楼下、楼与楼之间的纠纷。”四川北路街道工作人员严旭鹏直言。宝安支路45-51号三楼12户居民因设计之初无卫生配套,长期“拎马桶”。70多岁的景川红和周密老夫妻结婚起就住在这儿,一天要倒两三趟马桶。“以前楼道里没有灯,晚上一片漆黑,我头顶着矿灯去倒马桶,还摔过两跤。”周密说。

然而,这户本该是楼里第一个加装马桶的,却因楼下反对成为最后一户。楼下住户担心噪音、漏水等问题,矛盾一度僵持。工作小组反复协调,将马桶位置调整至偏僻角落,并承诺“如果漏水,街道兜底解决”,矛盾才逐渐化解。三楼排污管道排布难题也通过电动马桶方案解决,其内置粉碎机可搅碎污物后排出,虽有一定噪音,但排污管道口径小,解决了铺设问题。

“以前,居民要下三层楼再走到隔壁弄堂的倒粪站,或者去公共厕所;现在,室内加装马桶后,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严旭鹏说。问到新马桶的使用感受,景川红笑答:“老满意。”

“改善老百姓生活条件的,我们都尽量去做”

2024年起,虹口区全面开展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工作,通过旧改征收、户内加装卫生设施、室外增设卫生设施等方式,累计完成改造4632户,其中非旧改地块1373户,改造任务已全面完成。虹口区房管局城市更新科科长姚浩介绍,工作秉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思路:一部分通过旧改征收解决;另一部分80%以上在室内加装,确实不具备条件的则在室外增设。

具体到点位,每家每户都有不同难题。姚浩分析,客观条件上,有些房型面积小,无多余加装空间,或受位置、地势限制,马桶类型、污水管铺设方式需定制;主观上,化解邻里矛盾是一大难点。工作组通过调整马桶位置、优化管道排布等方式减少影响,例如将管道设于山墙而非南北立面。

打消居民顾虑也是工作重点。部分居民担忧安装卫生设施后影响后续动迁。姚浩表示,工作组对每户房屋状况、使用及安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根据评分安排更新时序,加装卫生设施不影响后续更新。“消灭‘拎马桶’是民生实事工程,在工程范围内,能够尽量照顾和改善老百姓生活条件的,我们都尽量去做。”姚浩说,加装过程中,若居民反映屋面渗漏、希望加水龙头等,有条件的情况下会一并处理。

建设完成后,使用的便利同样重要。工作小组在“建”与“管”上同步推进:公共区域安装的卫生设施配备小电表、小水表,方便居民分摊水电费;室内公共区域增设的,组织居民座谈形成公约,住户轮流或共同打扫;室外增设的,则委托物业公司定期保洁,确保居民使用舒心。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