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城市包容性:年轻人“做自己”的成长沃土

时间:2025-11-21 06:40: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周驰

“给同事打电话,对方接起来第一句话通常是上海话。开会时,说着说着就切换成了上海话,我听不懂。虽然他们不是故意的,但我还是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外。”

提起一年前在上海一家银行的实习经历,我的朋友冯尚(化名)对办公室里的“方言文化”仍记忆犹新。作为北方人,她在上海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学业。临近毕业时,她本想留在上海,于是选择了一家“上海人密度极高”的银行实习,希望增加留用机会。然而,方言隔阂让她难以融入团队,带教老师的工作指导方式更让她身心俱疲——比如让她在保洁人员休息时擦桌子,并称“我之前都是跪在地上整理线”。尽管在上海生活了6年,这段实习经历仍让她感到疲惫。

冯尚在这家银行仅实习了22天,便在今年春天前往北京寻找新机会。“我很恋家,原本想离家近点。”然而,一周后,她又回到上海,入职一家金融贸易类国企。决定性因素是恋人,次要因素是她已习惯了上海的生活节奏。

语言隔阂逐渐淡化后,冯尚发现新工作中同事来自全国各地,普通话成为主要沟通方式。而在生活场景中,街头巷尾的上海话则增添了地域烟火气,成为她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不过,生活成本始终是年轻人“留下来”的关键考量。冯尚的房租每月4000元,餐费日均至少50元,若外出消费则无上限,工资扣除基本开销后所剩无几。“一两年内不会离开,但10年、20年后能否在这里买房,我缺乏信心。”她坦言。

相比之下,我的另一位朋友刘昊(化名)在上海的生活成本更低。他入住的是浦东低租金青年公寓,这是浦东区落实“浦东青创15条”推出的政策,通过“企业让利一点、财政补贴一点”的方式,将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租金控制在每月不超过2000元/套(间)。刘昊的实际租金仅为每月800元。入住条件包括:高水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3年内、40周岁及以下,且2025年1月1日后在浦东工作,同时需满足名下无房、所在单位属于浦东重点产业领域等要求。

房租降低后,刘昊的生活压力显著减轻。他对买房并无执念,反而开始考虑购车。由于就读学校符合直接落户上海的条件,购车手续相对简便。“有恒产者有恒心”,对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一间舒适且租金合理的房子已算“恒产”。地方政府或单位的住房补贴,对毕业生无疑是“及时雨”。冯尚得知刘昊的房租后,也查询了相关政策,但因报名较晚,目前仍在排队等待入住交通便利的公寓。

物质保障之外,上海的精神生活优势更为突出。刘昊认为上海“给人发光的机会很多”,且“向上而包容”。他喜欢摄影,读研期间常探索这座城市。他观察到,上海的包容体现在大街上:时尚精致的行人、穿T恤和洞洞鞋的上班族、动漫角色扮演者……“所有人都在奔波,没人在意你是谁,你可以做自己。”他说。冯尚也提到上海的包容性:“在这里,无论你是什么样子,都不会有人指指点点,这与我的家乡截然不同。”

“做自己”是对城市气质的抽象感受。刚工作的年轻人自我认知尚未稳固,易受外界影响。城市需包容他们对自我的探索,无论是外在形象、爱好,还是观念与生活方式。这种互动因地区发展程度而异,但留住人才的共通点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多元的城市空间,以及尊重个体、包容多样选择的氛围。

刘昊是江西人,来上海读研后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认识。他关注上海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老旧电线治理等成果,也熟悉常去的小店、美食和地铁换乘路线,尽管偶尔会在4号线上坐错车。“我没有觉得融入上海,上海也不需要刻意融入。”尽管称上海为“第二故乡”,刘昊仍认为这座城市允许“不融入”。青年公寓的3年使用期限,为他提供了攒钱、掌控生活的缓冲期。

3年后呢?刘昊表示,除非遇到特别喜欢且氛围极佳的工作,否则不会轻易离开。他不会被家人、户口或车子束缚,工作是他的核心。他以一位朋友为例:对方为看音乐剧多次换工作仍留在上海,但当深圳提供更好机会时,她最终选择离开。尽管朋友圈不再发布音乐剧内容,但她拓展了旅游等新爱好。“她去了深圳后,生活依然精彩。”刘昊说。

冯尚则在考虑去离家更近的城市工作。问她为何想回家,她笑道:“人总会美化未走过的路。”

(冯尚、刘昊为化名)

施毅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