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2026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公告正式发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调整是报考年龄限制的放宽:一般报考者年龄上限由“35周岁以下”调整为“38周岁以下”,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上限则从“40周岁以下”提升至“43周岁以下”。这一政策标志着国考30余年来首次突破“35岁门槛”,为职场年龄限制的松绑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35岁”到“38岁”:一场顺应时代的改革
自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实施以来,“35周岁以下”的年龄限制便成为国考的基本要求,其初衷是为选拔年轻人才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然而,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2022年劳动力平均年龄已达39.72岁)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延长(2024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显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1985年增加3.2年),这一限制逐渐与现实脱节。此次调整不仅回应了社会对就业公平的期待,也为其他行业树立了改革标杆。
公众热议背后:对“年龄天花板”的普遍焦虑
政策公布后迅速引发广泛讨论,其核心在于公众对打破“35岁门槛”的强烈诉求。长期以来,“35岁”不仅存在于公务员招录中,更成为企业招聘的隐性规则,甚至延伸至互联网、金融等多个行业。这种“一刀切”的年龄限制加剧了职场人的焦虑,迫使许多人陷入“赶时间”的恶性循环,既限制了个人职业发展,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数据显示,35岁左右的人群正处于职业黄金期,他们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面临家庭责任与经济压力,亟需更包容的就业环境。
国考示范效应:推动全社会告别“以龄取人”
作为全国性选拔考试,国考的改革具有风向标意义。其年龄限制的放宽有望带动地方招录、企事业单位招聘逐步跟进,形成“放宽一小步、观念前进一大步”的连锁反应。例如,部分省份已开始在事业单位招聘中试点年龄松绑,企业层面也有头部公司取消“35岁限制”的尝试。这一趋势与2024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形成呼应,该文件首次将“年龄歧视”纳入就业权益保障重点整治范畴,为改革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撑。
破局关键:构建“全社会协同落实”的闭环
要真正实现“反年龄歧视”,需多方协同发力:
1. 监管层面:建立就业年龄歧视投诉与惩戒机制,明确维权路径,对违规单位进行处罚;
2. 用人单位:转变用人逻辑,从“年龄导向”转向“能力导向”,细化岗位评价指标,打破“论资排辈”与“年龄设限”的双重桎梏;
3. 劳动者自身:保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用“硬实力”抵御年龄焦虑。
未来展望:让“人尽其才”成为职场常态
一个尊重人才的社会,不应以年龄划分“可用”与“不可用”,而应以实干衡量“能为”与“有为”。国考的改革仅是起点,唯有持续推动政策落地、完善配套措施,才能让所有努力找到绽放的舞台。这不仅关乎千万劳动者的职业尊严,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与可持续发展。
席聪聪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