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阿拉善10月31日电 题:巴丹吉林沙漠携沙湖奇观亮相欧洲,展现中国北疆魅力
中新网记者 陈峰
当悠扬的马头琴声飘荡在塞纳河畔,当豪迈的蒙古舞点燃巴黎街头,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盛宴正在欧洲上演。近日,来自中国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牧骑的演员们以极具草原风情的表演惊艳法国,将巴丹吉林沙漠的壮美与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带到了欧洲大陆。活动现场,来自法国、比利时及全球各地的游客纷纷驻足,惊叹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共同见证这场文化交流的盛事。

图为乌兰牧骑演员在埃菲尔铁塔下跳起蒙古舞。王禹 摄
北京时间10月28日至11月2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走进欧洲系列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场以“世界自然遗产”为主题的巡展,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文化隔阂的深度对话。作为活动的精彩开篇,乌兰牧骑的表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瞬间拉近了中欧民众的距离,为后续的系列活动奠定了热烈的氛围。
2024年,“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又一张闪耀世界的生态文化名片。本次欧洲巡展活动,正是“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走进世界百所高校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形式的展示,让世界更加了解这片沙漠的独特价值与生态意义。
活动期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行政公署派出的宣介团队步履不停,从巴黎和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的深度交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生态理念传递;从法国、比利时市政大厅的正式推介,到交通场站、展览馆、博物馆的广泛展示;再到广场、公园、学校、社区与商场的快闪路演,几十场宣介宣讲、文艺演出、图片展览、座谈交流等活动轮番上演,形成了一场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传播浪潮,让欧洲民众得以全方位触摸这片沙漠的独特脉动。

图为摄影师格雷瓜尔·戴高乐观看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图片展。王禹 摄
“我去过巴丹吉林沙漠,在那里,我见到了大小不一的湖泊,它们终年不干涸,仿佛是大自然的奇迹!”现场,法国摄影师格雷瓜尔·戴高乐难掩激动之情,“我拍了很多照片记录这份奇观,今天的活动一下子把我拉回在内蒙古阿拉善的美好时光,心里满是幸福与怀念。”他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曾亲身探访过巴丹吉林沙漠的欧洲民众的心声,也引发了更多人对这片神秘沙漠的好奇与向往。
这份让摄影师念念不忘的沙漠,究竟藏着怎样的“中国印记”?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是世界第四大沙漠、中国第三大沙漠,也是中国第二大流动沙漠。在约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奇峰、鸣沙、湖泊、古庙、神泉”五大奇观齐聚,共同构成了它“沙漠瑰宝”的美誉。这些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不仅让巴丹吉林沙漠成为探险者的天堂,更成为研究沙漠生态与文化的宝贵样本。
看过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图片展后,法国文化讲解员保罗不禁感慨:“以前总觉得中国西部是戈壁大漠的单调景象,这次才发现,阿拉善不仅风景好,文化底蕴也这么深厚。从古老的蒙古族文化到现代的生态保护理念,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震撼与惊喜。”他的评价,正是对本次欧洲巡展活动意义的最好诠释——不仅展示了沙漠的自然之美,更传递了中国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与成果。
此次欧洲之行,不仅是巴丹吉林沙漠的“独角秀”,更是内蒙古阿拉善的“全景展”。在推广沙漠奇观的同时,活动还全方位呈现了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社会发展、产业优势与特色文旅。从古老的岩画到现代的航天城,从广袤的草原到繁华的城镇,阿拉善的多元魅力在欧洲民众面前徐徐展开,让他们看见一个多元、鲜活、发展的中国北疆。

图为推介活动现场。王禹 摄
“内蒙古是中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屏障,而阿拉善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浓郁的民族风情,早已成为连接东西文明的重要节点。”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王萌表示,“我们期待通过这次推介活动,让更多法国民众读懂中国西北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增进中欧之间的文化理解与友谊。”随着活动的深入进行,相信巴丹吉林沙漠的壮美与阿拉善的多元魅力,将在欧洲大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