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300进4”选拔 空间站里能吃能睡 “加班”归来状态良好
“小鼠航天员”开启太空探索之旅
10月31日,4只特殊的“航天员”——编号为6(雄)、98(雄)、154(雌)、186(雌)的C57BL/6品系小黑鼠,乘坐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标志着我国首次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在空间站正式启动。原计划在轨5至7天后随神舟二十号返回的小鼠,因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最终延长至近两周的太空生活。
11月14日,这批“加班”归来的“小鼠航天员”搭乘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地面。科研团队正对它们展开深入研究,以揭示太空环境对哺乳动物的影响机制。相关成果将为未来深空探索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C57BL/6品系小黑鼠作为近交系小鼠,具有遗传均一性强、个体差异小、适应力突出的特点。其健壮的体质和稳定的遗传背景,使其成为空间科学实验的理想选择。此次入选的4只小鼠,正是从300只候选者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与人类航天员选拔类似,“小鼠航天员”需通过多轮严苛测试。科研团队设计了涵盖生理指标、运动能力、空间认知、记忆能力、繁殖能力等维度的综合考核体系:
经过60多天筛选,300只小鼠中仅12只进入“预备队”,最终在发射当日确定两雄两雌的终极阵容。地面同步设置对照组,通过天地对比实验精准识别太空因素对生物体的影响。
网友们为“小鼠航天员”展开创意命名,从“舒克、贝塔”到“鼠嫦娥、鼠天将”,再到“望天、揽月、追云、逐梦”,寄托着对太空探索的浪漫期待。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团队为小鼠打造了专属“太空宿舍”——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该装置具备两大核心功能:
在轨相机24小时监测显示,小鼠在微重力环境下状态良好,甚至出现抓着笼壁“悬浮睡眠”的趣味画面。科研团队通过北京时间7时亮灯、19时熄灯的照明设计,帮助小鼠维持正常生物钟。
面对突发的“加班”任务,4只小鼠展现出超强适应力。它们在空间站内自由进食饮水,甚至将舱壁当作“地面”活动。返回地球后,科研团队在转运盒中铺设柔软垫料,并提供果冻、饲料等“家乡美食”,助力小鼠快速恢复。
后续研究将聚焦小鼠行为学检测与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初步解析空间环境应激响应规律。作为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达85%的模式生物,小鼠的太空实验数据将为长期太空探索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指出:“微重力会直接影响骨骼肌与前庭系统,辐射可能引发遗传损伤,这些因素在地面难以完全复现。小鼠实验将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从线虫到果蝇,从斑马鱼到小黑鼠,中国空间站的“太空动物园”不断扩容。问天实验舱生命生态实验柜已形成完整的空间哺乳动物研究体系:
随着太空探索深入,我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正从低等生物向高等动物延伸。这些“动物使者”的太空征程,为人类长期生存与深空探测奠定了科学基石。
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刘苏雅 文
受访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