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兴安盟11月15日电 题:乡村振兴新样本:农民企业家张海峰20年深耕稻米全产业链
中新网记者 张玮
初冬时节,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的稻田已完成收割,空气中飘散着稻谷的醇香。在张海峰的现代化大米加工厂内,全自动化生产线正有序运转,金黄的稻粒经过多道工序转化为晶莹剔透的大米。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码放刚刚加工好的大米。 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传统作坊到现代农业的转型之路
2005年,20岁的张海峰接手父亲创办的大米加工厂时,这个仅有1台加工设备的家庭作坊正面临转型困境。在深入调研市场后,他向父亲提出革新方案:“我们要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改造传统产业。”2011年,张海峰成立乌兰浩特市三合村有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300万元引进日本进口加工设备,建立标准化包装生产线,首年即实现10万元盈利。
“三合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黑钙土层厚达40厘米,年日照时数超2800小时,昼夜温差达12℃,这些都是优质水稻生长的黄金要素。”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合村人,张海峰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感情。他创新推出“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发放抗倒伏稻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机服务、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保底收购,构建起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控制体系。

图为大米生产车间实现全流程机械化操作。 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种植引领产业升级
面对土壤板结问题,张海峰带领团队实施三大改良工程:投资2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田成方、渠相连;与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合作引进“兴隆1号”等耐寒品种;创新“稻鱼共生”模式,在稻田中套养鲤鱼,每亩减少化肥使用量30%,鱼类增收1500元。这些举措使水稻蛋白质含量提升至8.2%,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
合作社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与1032户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覆盖种植面积1.2万亩。签约农户除享受每亩100元增收外,还可获得合作社提供的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数字化服务。2024年,合作社水稻平均亩产达1200斤,较传统种植增产20%。

图为张海峰在大米博物馆讲解水稻种植文化。 中新网记者 张玮 摄
品牌建设与电商新赛道
注册“草原三河”商标后,合作社产品成功打入北京华联、永辉超市等高端渠道,并开发出胚芽米、富硒米等12个品类。2024年新建的5万平方米产业园区内,除了升级日本佐竹加工生产线,还打造了大米文化博物馆、稻壳炭化车间等延伸产业,日产能提升至200吨。
“我们正在培养本土直播团队,计划通过VR技术实现‘云种稻’体验。”张海峰展示着手机里的直播方案:从4月浸种催芽到10月收割加工,消费者可通过摄像头全程监督,扫描包装二维码即可查看种植日志。目前合作社已与京东、抖音达成战略合作,线上销售额占比达35%。
从家庭作坊到年产值1.2亿元的现代农业企业,张海峰用20年时间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他的“稻梦工厂”不仅让三合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塞外江南”,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