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直播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开始尝试通过直播赚取零花钱或积累社会经验。然而,这一新兴现象背后,隐藏着收入不稳定、学业受影响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真实案例,揭示大学生直播的利与弊,提醒年轻人在追求流量和收益的同时,切勿迷失方向。
某高校农学专业大二学生王梦丽(化名)的直播经历颇具代表性。她的第一次直播是在学校运动会上,仅拍摄操场场景且不露脸,便收获了85元打赏,相当于她三天的伙食费。此后,她在宿舍开播,与网友聊天,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一位新观众一次性刷出价值3000元的礼物,让她惊喜不已。
然而,并非所有大学生都能如此幸运。地理与信息科学专业大三学生张欣然(化名)的直播经历则显得艰辛许多。她在MCN公司的小格子间里每天直播四五个小时,凌晨下播后只能睡在公司的沙发上,第二天还要赶回学校上课。一周下来,她仅赚了100多元,还因疲劳过度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像王梦丽和张欣然一样,许多大学生将日常生活作为直播素材,在镜头前刷牙、戴美瞳、吃麻辣烫,甚至有MCN公司主动到校园招聘,邀请学生参与团播。然而,这种看似轻松的赚钱方式,实则暗藏诸多挑战。
王梦丽的直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来自单亲家庭,上大学后干过各种兼职,发现自己在镜头前表现自如后,开始兼职直播卖团购优惠券,时薪涨至50元。然而,随着直播收入的增加,她逐渐沉迷其中,从一个月播四次到每天中午和晚上都播,甚至翘课直播。
直播行业的“低门槛”论调吸引了不少急于用钱的大学生。张欣然为了快速赚钱补贴家用,选择加入MCN机构,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充满套路和压力的环境。运营人员教她如何根据粉丝等级和年龄说出对应的话术,甚至要求她背诵向“大哥”要礼物的台词。这种机械化的直播方式让她感到疲惫不堪,最终选择放弃。
此外,直播行业的收入波动也极大。王梦丽曾在一个小时内赚到4000多元,但随后收入大幅下跌。她担心自己现在不赚就“亏了”,这种焦虑感让她难以安心学习。同时,直播间的骚扰信息也让她感到困扰,有“大哥”甚至暗示她“年轻漂亮才是最大的资本”。
直播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还在宿舍内部引发了矛盾。王梦丽的室友也在直播,两人为了获得稳定流量,甚至出现了“撬大哥”的竞争行为。这种暗地里的较量让宿舍关系变得紧张,最终不得不由辅导员出面调解。
除了宿舍内部的矛盾,直播还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消耗。王梦丽直播半年后感到腰疼,对自己的脸愈发不满意,即使割了双眼皮、买了高价护肤品,仍有人在直播间挑剔她的外貌。张欣然则形容直播像黑洞一样吞噬她的焦虑,让她难以承受迎合观众的感觉。
此外,MCN机构与大学生主播之间的纠纷也屡见不鲜。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冯雨薇律师指出,部分机构采用批量签约模式,资源分配不均,大量新人主播沦为行业“炮灰”。同时,合同中暗藏的隐形条款和高额违约金也让许多学生主播陷入被动法律困境。
面对直播行业的种种诱惑和陷阱,大学生应如何理性看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郑建指出,许多大学生在开始尝试直播时缺乏理性分析,对自身特质认知不够,对网络主播职业要求也不甚了解。她提醒大学生要更细致地考量岗位与能力的匹配,避免盲目跟风。
某以“高学历”为品牌的直播公会负责人也认为,即使是娱乐主播,高质量的直播内容背后也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她建议大学生主播应更理性地认识直播行业,不能在随便开播的情况下期待一个非常高的收入。
一些留在直播行业的人则认为,即使选择直播,也不能只被流量逻辑裹挟。某985高校法学研究生李静(化名)表示,她喜欢法律的平和与理性,但出于家庭原因选择了直播带货的工作。她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对商品的深入理解和对平台流量趋势的预测。然而,她也承认直播带来了不少情绪和身体上的消耗,每天播完四五个小时后总感觉特别累。
对于王梦丽来说,她总担心自己的账号播不长久,也担心去掉美颜和宿舍环境后自己“不够漂亮”。她计划赚够10万元后考虑做视频,探索更持久的创作方式。而张欣然则选择放弃直播,回归学术研究带来的更持久的快乐。她认为打赏的快乐只存在于看到礼物特效的一瞬间,而学术研究则能让她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硕毕业的吴娜(化名)则把直播当作一种“短期的人生体验”。她认为读书让人明确自己是谁、要去哪里,而直播则提供了另一种探索生命的方式。然而,她也强调直播的残酷性,提醒大学生主播要保护好自己,始终把学业放在首位。
面对大学生直播现象,高校和社会也在积极提供支持。青岛黄海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孙增娟表示,学校鼓励学生探索自媒体、创业等领域,但也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她曾处理过一起宿舍直播影响舍友生活的矛盾纠纷,通过沟通协调帮助直播的同学调整了直播时间和地点,并推荐她参加学校电商专业的相关课程。
孙增娟认为,相比于独自直播,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更能学到专业技能,遇到突发情况也有团队支持,能够规避许多安全风险。她介绍,学校从2003年开设电商专业,在“618”和“双11”大促期间都会与企业合作开展电商综合项目实训,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
(文中王梦丽、张欣然、李静、张亮、吴娜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晶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9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