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银川9月16日电 (记者 于晶)近日,宁夏林业工程师唐希明凭借30余年治沙实践和显著业绩,成功获评正高级职称,这一成就不仅是对他个人努力的认可,更是宁夏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一个生动例证。唐希明带领团队完成了57万余亩的治沙造林任务,将沙漠造林成活率提升了25%,并获得了4项实用新型专利。他感慨地说:“职称评审不再只看论文和奖项,真正认可了我们实干出来的成绩!”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宁夏紧紧围绕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才聚宁夏1134行动”,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引进、活力、暖心“四大工程”,不断优化“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截至目前,宁夏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达到42.8万人,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职称制度改革方面,宁夏持续深化,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行。对45个系列(专业)的职称评审条件进行了全面修订,不再将论文、学历等作为申报的硬性门槛,而是更加注重品德、能力、业绩和实际贡献,引导专业人才扎根一线、服务实践。这一改革举措极大地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宁夏还创新推出了突破层级限制的评审办法,打破了户籍、身份、档案等制约因素,对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敞开大门。工作满7年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直接申报中级职称,满15年的可参评副高级职称,这一政策为民营企业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宁夏还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工作,至今已有416名农民获评高、中、初级职称。针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宁夏实施了“双定向”职称政策,实现了县市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了基层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在高端人才引育方面,宁夏依托“两山一院”建设,出台了高等研究院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实施方案,提出了11条具体措施。目前,已预引进在读优秀博士56名,宁夏博士总量达到2488人,为区域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博士后工作也被宁夏摆在突出位置。目前,宁夏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42家,累计招收149人,在站69人,宁夏专项投入超过1000万元,为博士后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发展平台。
围绕人才关切的“关键小事”,宁夏持续推进人社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实了21项高层次人才优厚待遇,全力解除其后顾之忧。新修订的《自治区高层次人才认定目录》突出实绩、贡献和能力导向,将人才分为A至E五类,经认定者可获得最高3000万元科研启动资金,并享受“绿色通道”医疗、子女入学等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3376人。
宁夏还建成了“塞上江南”人才温馨服务站和外国人工作居留联办服务站,提供16项暖心服务事项;设立了20个灵活就业人员职称代理评审机构,方便人才就近申报。同时,“互联网+人才服务”也在加快推进,人才认定、选拔、职称评审等业务逐步实现在线办理,服务效能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