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南长沙到贵州毕节,每周往返车程超过八小时,这样的奔波对于长沙市第一医院教授、肝胆外科主任熊立新来说,已成为近一年的常态。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跨越千山万水,只为给毕节的医疗事业带来新的希望。
2023年7月,中央统战部启动了“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工作,这一创新模式为毕节的医疗发展开启了新篇章。作为民革党员和长沙市第一医院的知名专家,熊立新教授积极响应号召,自2024年起率领医疗小组奔赴毕节市,开展深入的医疗帮扶工作。
在毕节的日子里,熊立新教授每周有4天以上时间在纳雍县人民医院和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坐诊,周末才匆匆返回长沙处理院务。他的到来,为毕节的医疗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久前,熊立新教授的团队主导完成了纳雍县首例“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项被誉为肝胆外科“天花板”级别的高难度手术,历时8小时,最终获得圆满成功。这不仅展示了熊立新教授团队的高超医术,也为毕节的医疗事业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除了这项手术,熊立新教授的团队还在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了腹腔巨大肿瘤切除、腹腔镜肝切除、肝门胆管癌根治术等多台复杂四级手术。每一台手术的成功,都凝聚着熊立新教授和团队的心血与汗水。
“虽然长时间手术很辛苦,但能让患者康复,并通过手把手带教让本地医生学到真技术,一切都值得。”熊立新教授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医疗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然而,在帮扶过程中,熊立新教授也遇到了一桩“苦恼”。他发现,到毕节这一年里,开展的手术很少,来当地医院就诊的疑难杂症患者也少。这让他时常感到“一身医术无用武之地”。
“起初我还为病人少感到庆幸,但是经过与同行沟通了解到,当地人患上稍微严重的疾病或疑难杂症,都选择外出求医。”熊立新教授无奈地说。很多患者宁愿去贵阳、重庆、成都的医院排队两三个月,也不愿在本地医院就医。
“舍近求远”的背后,是群众对本地医疗水平缺乏了解和信任。而这一点,恰恰是医疗帮扶从“输血”转向“造血”亟需解决的关键难题。熊立新教授深知,医疗帮扶不仅是技术输出,更要推动先进理念落地,为当地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医疗队伍。
“我们来毕节就是想帮助重病患者就地治疗,但没有患者,我们就缺乏通过实战带教培养人才的机会——这是最让我苦恼的。”熊立新教授坦言。
其实,熊立新教授的苦恼,也是毕节市各方共同的心病。为了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毕节市各方一直在努力。他们积极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增强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抗风险能力,合理提高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医疗待遇保障水平。
各地方医院也通过提升医疗水平、强化医疗服务管理等方式,让患者有更好的就医体验。以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该院抢抓东西部协作、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等政策机遇,先后争取到北京天坛医院、长沙市第一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等的帮助,推动医院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取得大踏步发展。
“如今我院除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常规治疗外,还能成熟开展心、脑血管介入、综合介入、外周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等各类高难度介入手术、微创腔镜手术。”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谢颖自豪地说。医院还经常组织医疗队伍下沉乡镇、社区开展义诊,为群众送医到家,向老百姓宣传专家、宣传医疗政策。
熊立新教授与其他在毕节帮扶的医疗专家也经常参加到地方医院的义诊活动中,深入乡镇,在各乡镇卫生院开展手术带教和健康宣教。他们希望让群众意识到:在家门口也能看好病。
尽管目前仍面临患者认可度不高的困境,但熊立新教授和众多专家团队坚信,只要持续坚持提高医疗质量及医疗技术,用心培养人才,终会赢得群众信任。
“希望通过我倾诉的‘苦恼’,让群众愿意先来本地医院试一试。要是能在家门口看好病,不仅省心省力,也能减轻很多家庭的负担。”熊立新教授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