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宁9月28日电(黎文刚 胡飞宇)9月28日,随着柳州至梧州铁路(以下简称“柳梧铁路”)太平隧道的顺利贯通,这条贯穿广西中部的重要交通动脉实现了全线54座隧道的全面贯通,标志着项目进入建设冲刺阶段。
柳梧铁路由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投资建设,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代建,中铁四局集团承建。作为连接柳州与梧州的核心通道,该项目全线隧道总长82.34公里,穿越喀斯特地貌区,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居国内同类工程前列。
图为柳梧铁路太平隧道贯通现场。胡飞宇 摄
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太平隧道全长4628米,属I级风险隧道。隧道穿越3处盘古断层破碎带,沿线分布岩溶、顺层岩层、采空区等不良地质,软黏土与膨胀土交替出现。可溶岩地层占隧道总长的70%,岩溶水径流强烈,盘古断层宽度达100米,导致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隧道右侧1.1公里处的乐梅水库在雨季单日涌水量可达7.7万立方米,突水突泥风险极高段落占比达64.3%,施工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图为施工人员进行锚杆作业确保支护系统稳定。胡飞宇 摄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项目建设团队构建了“空—地—孔”三位一体超前地质预报体系,综合运用TSP地震波探测、地质雷达扫描、超前水平钻孔等技术,精准掌握围岩动态。通过全断面帷幕注浆与小导管超前支护相结合的施工方案,严格控制开挖进尺,实现初期支护快速封闭成环,有效防范围岩失稳风险。该体系成功应对了突泥涌水等极端情况,确保隧道安全贯通。
在技术创新方面,项目团队引入隧道智能化整体式系列台车,包括自行式液压仰拱栈桥、智能化衬砌台车、智能养护台车等设备,推动“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通过数字化管控平台,实现施工全过程质量追溯。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三喷两刮一扫面”初期支护工艺、聚能光面爆破技术、智能爆破控制系统等创新成果,累计取得52项科技成果,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省部级工法6项、QC成果16项、省部级科技创新奖4项。
截至9月底,柳梧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全线桥涵工程完成96.5%,路基土石方完成91.5%,站房工程进入装修装饰阶段,站后“四电”(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工程按计划推进。下一阶段,项目将依托智能建造技术,强化工序衔接与资源配置,重点推进铺轨、站房建设及“四电”工程,确保2025年全线建成通车目标实现。
柳梧铁路建成后,将形成桂中地区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快捷通道,对完善区域铁路网布局、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