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潍坊9月29日电 (沙见龙 李长城) 深夜十点,当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时,位于山东潍坊市的山东工业技师学院A3实训楼却依然灯火通明。二楼工业4.0实训室里,不时传出学员们热烈的讨论声;三楼管道与制暖实训室内,工具操作声有节奏地响着;可再生能源实训室的设备指示灯也在不停闪烁,仿佛在诉说着这里发生的故事。
这座挂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牌子的实训楼,不仅见证了学院技能培养的辉煌历程,更成为了无数技能新星成长的摇篮。2017年,这里“走出”了山东省首枚世赛金牌——工业控制项目选手;而在2024年,管道与制暖项目世赛金牌选手也在这里诞生。如今,这栋实训楼正见证着新一批技能新星的崛起。
图为位于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李长城 摄
“参数不对”“线路没问题,是你的逻辑判断有漏洞”在实训楼里,学院工业4.0项目的吴祥宇和李亮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切磋”。这对刚刚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夺得银牌的搭档,如今已是默契十足的“战友”。他们回忆起起初的合作时光,吴祥宇认为硬件是根本,而李亮则坚持软件才是核心。但在一场模拟赛中,系统持续报错,两人从下午三点排查到凌晨两点,最终发现是一个接口松动导致的。那一刻,他们深刻理解了团队中不同角色的重要性。
在工业控制实训区内,孙健哲完成了新一轮故障排除训练。这个从小就对电子设备充满好奇的男孩,如今已在全国技能大赛的舞台上获得了铜牌。他分享说:“训练中有一个仅值0.3分的工艺指标困扰了我很久,直到赛前5天终于突破。”这0.3分让他懂得了坚持的意义,“技能之路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图为张晓锐正在进行管件的尺寸测量。 李长城 摄
走上三楼,管道与制暖实训室里,刚获得全国技能大赛冠军的张晓锐,仍在反复练习生料带缠绕技术。他深知,“必须顺时针缠绕12圈,少一圈会漏水,多一圈会伤管件”。他的教练孙伟龙是第47届世赛管道与制暖项目金牌得主。孙伟龙常说:“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简单的事情重复千万遍,直到完美为止。”
同层的可再生能源实训室内,张义炜正在调试风光互补系统。从上一届国赛第五名到今年的银牌得主,他说自己最大的转变就是从“我要变强”变为“我们要做到最好”。这位注重细节的选手,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践行着专业理念。一次训练后,他和队友去超市采购,坚持不用塑料袋,将物品塞满工装口袋,被收银员笑称为“专业团队”。
图为张义炜正在进行光伏离网系统的线路配置。李长城 摄
“团队一条心、技术一把尺、后勤一口锅”是管道与制暖项目团队始终坚持的“三个一”原则。教练张海波介绍说,“那口跟随团队南征北战的锅,成为团队凝聚力的象征,也见证了学院通过竞赛反哺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成果”。
如今,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已落幕,但学子们的梦想才刚刚启航。吴祥宇希望研发“有中国智慧的工业系统”,李亮立志为传统工厂装上“智能心脏”,张晓锐瞄准世赛舞台,孙健哲计划深耕工业控制领域,张义炜则打算回乡参与微电网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我们还会继续‘切磋’,不过现在讨论的是如何一起把系统调得更好。”李亮笑着说。这些年轻人的成长,得益于山东工业技师学院构建的“世赛—国赛—省赛—市赛—校赛”五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副院长董振涛表示,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模式,该校将竞赛标准融入日常教学,形成阶梯式成长路径,让每个有潜力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从校赛起步,逐步走向更高层次的竞技舞台。
夜幕下,实训楼的灯光依旧明亮,键盘敲击声、器械操作声、系统调试声交织成曲,映照着技能成才之路上的孜孜追求。这栋相继培养出两位世赛金牌选手的实训楼,正如一盏明灯,照亮更多年轻人通往技能报国的道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