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9月30日电(记者 王逸飞)为进一步优化乡村营商环境,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于9月30日正式对外发布《浙江省涉农主体生产经营“一业一册”法治服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此举旨在通过健全市场主体涉法风险事前预防机制,帮助涉农主体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为浙江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法治保障。
记者从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该《指南》是在深入开展优化提升涉农法治服务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绍兴、丽水等地的先行经验,组织全省11个地市及相关县(市、区)农业执法和法治专家共同编制而成。这一成果标志着浙江在涉农法治服务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指南》内容详实,覆盖农药、种子、肥料、兽药、饲料、渔业、畜禽、屠宰、农机、动物诊疗等10大领域,共涉及18种生产经营主体。每种指南均围绕主体条件、主体资质、生产经营管理等核心框架展开,同时附有常见违法违规行为及其处罚、典型案例、涉及主要法律法规等内容,为涉农主体提供了清晰的法治指引和风险警示。
“编制并推广使用《指南》,是我们帮助涉农主体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有效规避法律风险的重要举措。”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一指南,涉农主体可以更好地了解法律法规,避免因不知法、不懂法而带来的行政处罚、复议诉讼、民事纠纷、刑事犯罪等风险,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涉农主体及其带动的农民群众提供稳定的收入预期。”
据悉,为及时预防、发现、治理农业农村领域违法违规问题,浙江正创新构建“事前预防—事中体检—事后回访”全链条法治服务体系。在事前预防方面,除了发布《指南》外,该省还组织农业执法人员成立服务小队,根据涉农主体预约的时间和方式,开展远程或上门法治“体检”。今年以来,浙江已累计出动农业执法人员1.15万人次,为涉农主体开展“预约式”法治指导服务6000余次,帮助解决解答涉法问题850余个。
在事后回访环节,浙江全面推行“三书同达”制度,即在向涉事生产经营主体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同步送达行政合规指导建议书和信用修复告知书,明确违法违规行为整改举措与信用恢复路径。同时,组织农业执法人员常态化开展事后回访,跟踪主体整改情况,帮助其尽快规范经营、修复信用,避免“一次违法”影响长远发展。
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浙江乡村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涉农主体提供更加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