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义乌10月2日电 题:浙江义乌‘吃货节’:维吾尔族美食与多元文化共融
作者 董易鑫
‘阿达西(源自维吾尔语,意为朋友),欢迎来吃香喷喷的馕!’10月2日,在浙江义乌‘吃货节’的美食展区,维吾尔族店主海如尼达·买买提夏身着民族服饰,热情地向过往游客推销着新疆特色美食。他的叫卖声中,夹杂着独特的‘馕言文’——一种在普通话中融入维吾尔语语法句式的表达方式,这种新颖的语言风格近期在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注脚。
为期三天的义乌‘吃货节’上,海如尼达的摊位前人头攒动,近万个馕饼在活动期间被抢购一空,甚至因商品提前售罄而不得不提前收摊。收摊后,他并未急于离开,而是利用现场的高人气,向食客们介绍自家店铺,邀请他们未来到店里品尝更多新疆美食。
‘今年是我在义乌创业的第14年。’海如尼达感慨道,‘从最初说普通话时有些‘馕言馕语’,到现在能听懂部分义乌方言,再到带着家人朋友一起来这里开店,我的经历也是许多义乌创业者的缩影。’
义乌,这座连续两年位居中国社会治理百强县榜首的城市,每年新增人口近10万,吸引了56个民族的同胞在此共同创业、生活。这里已形成一个团结进步的生态圈,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书写着多元文化共融的篇章。
‘大家在这里生活得很幸福,勤劳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海如尼达笑着说。尽管金秋十月的义乌气温仍高达38摄氏度,但他和表妹凯比努尔·艾力麦麦提依然头戴维吾尔族特色的毛绒帽子,坚守在摊位前。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却丝毫未减他们的热情。
‘不热,我们的帽子里有空调。’凯比努尔打趣道,‘我们希望穿着民族服饰卖馕、卖烤包子,让大家在品尝新疆美食的同时,也能了解维吾尔族、了解新疆。更希望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去新疆玩,看看我们中国的大好河山。’
夜色渐浓,隔壁中东美食摊位的外籍厨师打开了音响,热情的音乐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凯比努尔忍不住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海如尼达也跟着节奏拍手,还喊出一声‘巴郎子(源自维吾尔语,意为小伙子)’,邀请外籍厨师们一起共舞。中外店主在摊位间以音乐与舞蹈互动,吸引了不少食客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记录下这温馨而幸福的时刻。
这场‘吃货节’不仅是一场美食的盛宴,更是一次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这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店主们用音乐和舞蹈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游客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与包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