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沧州10月2日电 题:吴桥杂技节揭秘:跨界融合如何打造国际杂技盛宴
作者 赵丹媚 邢璐
当古典芭蕾《天鹅湖》的诗意邂逅“杂技之乡”的底蕴,会激发怎样的艺术火花?在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以下简称“吴桥杂技节”)的舞台上,一场跨越文化边界的表演给出了答案。
9月28日,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杂技艺术家以皮质软带为舞台,在十米高空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空中芭蕾”。“黑天鹅”里德·凯利以快速盘旋与刚劲倒悬展现力量之美,“白天鹅”杰克·道森则用流畅延展与轻盈悬浮勾勒柔美线条。一连串高空翻腾、支撑、抛接等高难度动作,在刚与柔的对话中,诠释着力与美的完美融合。
这场名为《天鹅湖》的跨界表演,正是本届吴桥杂技节最具话题性的节目之一。作为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国际马戏节齐名的世界三大杂技赛场,本届杂技节于9月28日至10月3日在“杂技之乡”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举办,这也是其主体活动首次回归发源地。
“我们饰演天鹅,中国演员则将杂技技巧融入芭蕾,这种中西合璧的演绎让节目更具张力。”里德·凯利在后台接受采访时表示,《天鹅湖》中人性冲突的诠释,与中国文化“阴阳相生”的哲学理念不谋而合。而杰克·道森则透露,表演中最大的挑战并非动作难度,而是与搭档达成“镜像”般的默契——这需要七年如一日的磨合与信任。
这场全球首演的背后,是吴桥杂技产业生态的完整呈现。作为中国杂技文化的发源地,吴桥县拥有130余家杂技文化企业,年接待全球杂技人超万人次。在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17岁的老挝学员朵夏正用布满痕迹的“蹬桌”练习技艺。自2002年建校以来,该校已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千余名杂技人才。“我想站在吴桥杂技节的舞台上演出。”面对每天8小时的训练,朵夏的眼中闪烁着憧憬。
杂技艺术的革新,更离不开道具产业的支撑。在吴桥县丰耀杂技魔术道具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赶制海外订单。总经理周文明手持一根可伸缩的中幡杆演示:“过去竹制幡杆重达20斤,如今碳素材料制成的杆身仅3斤,还能收缩至1.5米。”这种四代革新的成果,让演员能轻松携带道具全球巡演。
目前,吴桥已形成10余家道具研发企业的产业集群,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很多国外团体指定使用‘吴桥制造’,我们的道具甚至登上了吴桥杂技节这样的国际舞台。”周文明自豪地说。从竹制到碳素,从20斤到3斤,道具的迭代不仅解放了演员的肢体,更推动着中国杂技走向世界。
“以前靠‘假式’取巧,现在凭真功夫和创新赢得掌声。”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吴桥杂技正以文化自信与科技赋能,向世界展示着“真把式”的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