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大阪10月13日电(记者李子越 杨智翔)当地时间10月13日晚,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以下简称“大阪世博会”)中国馆闭馆仪式在中国馆多功能厅隆重举行。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与现代科技魅力的展馆,在完成半年精彩展示后正式落幕,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近200万人次,创下中国海外综合类世博会参展历史新纪录。
中日政商界共话文化交流成果
闭馆仪式现场,来自中日两国政界、经济界及国际世博组织的百余位嘉宾齐聚一堂。与会者通过视频短片回顾了中国馆自4月13日开馆以来的运营历程:从“生命之光”主题展区的全息投影技术,到“可持续城市”互动区的低碳生活体验,再到传统非遗工坊的现场演示,中国馆以创新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发展成就。
关西经济联合会会长松本正义在致辞中特别指出:“中国馆通过前沿科技与文化故事的融合,让日本民众直观感受到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的进步。这种超越语言的文化对话,为日中关系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他期待两国能以世博会为契机,共同推动绿色技术合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社会。
斩获国际金奖,创海外参展历史
中国馆政府总代表、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庆霜在仪式上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馆荣获国际展览局(BIE)颁发的大阪世博会大型自建馆展示金奖。“这是中国首次在海外综合类世博会上获得最高级别奖项,标志着中国从世博会参与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李庆霜强调,6个月来,中国馆通过23场主题论坛、47场文化表演和120余场企业路演,向世界讲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数据显示,中国馆日均接待观众超1万人次,其中不乏国际政要身影。包括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余位外交官、80余位日本现任及前任政要,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代表均曾到访。一位日本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在这里,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平衡,这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多元面貌。”
科技赋能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
本次中国馆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题,通过5G+8K超高清技术、人工智能互动装置等科技手段,打造了全球首个世博会级别的沉浸式数字展厅。在“智慧城市”展区,观众可借助VR设备“漫步”于未来北京的低碳社区;在“非遗传承”区域,苏绣大师与日本西阵织匠人现场合作完成的联名作品,成为中日文化交融的见证。
据组委会统计,中国馆周边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500万日元,其中“熊猫机器人”互动装置和“二十四节气”主题丝巾最受游客青睐。这些创新尝试不仅提升了参观体验,更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开辟了新路径。
随着闭馆仪式上象征中日友谊的樱花树苗被移栽至世博公园,中国馆的物理空间虽已关闭,但其搭建的国际交流平台将持续发挥作用。正如李庆霜副会长所言:“这枚金奖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未来中国将继续以开放姿态,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