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太原10月16日电 题:晋祠周柏‘引根复壮’:千年古树与古建共生的生态传奇
中新社记者 杨杰英 胡健
在山西晋祠,一株穿越三千年的周柏静静伫立,它不仅见证了华夏文明的绵延,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注脚。这株曾令宋代文豪欧阳修挥毫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古树,日前正式入选首批国家级‘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开启了一段科技赋能的生态保护新篇章。
‘将周柏纳入国家级保护体系,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守护。’晋祠博物馆馆长郭保平站在树荫下,向记者讲述这株‘活化石’的重生故事。这棵侧卧生长的古柏,树皮如龙鳞般皲裂,盘根错节的枝干尽显岁月沧桑,2001年碳14测定显示其树龄已达三千年,与身旁的圣母殿共同构成‘晋祠三绝’的壮丽图景。
‘周柏的根系原本向南侧圣母殿方向生长,既限制了自身生长空间,也可能对殿基造成扰动。’郭保平指着树根区域解释道。为破解这一难题,2018年启动的‘引根复壮’项目运用科学引导技术,如同为水流开辟新河道,将根系生长方向转向北侧土壤充裕区域,实现了古树与古建从‘相邻’到‘共生’的智慧转变。
这项创新保护仅是晋祠博物馆科学护树体系的缩影。馆方为周柏等古树建立‘一树一档’健康档案,通过无损探测技术精准掌握树干空腐情况与根系分布。针对树冠空洞,修复团队采用特殊材料封闭处理,使修补部位与原有树皮浑然一体。根部区域则铺设龙骨架空与透气木地板,极大改善了根系呼吸与透水条件,为古树创造优质微环境。
从根系引导到健康监测,从树洞修复到立地改造,这套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守护体系,正让这株‘活历史’持续焕发生机。当游客驻足圣母殿前,不仅能感受宋代建筑的精妙,更能通过周柏的苍劲枝干,触摸到中华文明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永恒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