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直播约架哗众取宠 终被“毒流量”反噬
近日,一则“杭州新娘与摄影师”的虚假信息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据警方通报,网民曾某某为博眼球,编造并散布不实信息,最终因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行政拘留。这起事件再次警示: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任何试图通过造谣、炒作获取流量的行为,终将自食其果。
如果说编造谣言是躲在屏幕后的“暗箭”,那么直播约架则是公然挑衅社会秩序的“明枪”。在湖北咸宁,网络主播谭某的极端行为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谭某为吸引流量,在直播中频繁辱骂其他主播,甚至扬言“当面解决”。受害者陈女士表示,谭某在多个直播间对她进行人身攻击,仅因她将其禁言。而另一名主播沈某的遭遇更为严重:谭某不仅在线上辱骂,还线下追打,甚至在派出所调解后仍继续威胁。
崇阳县公安局石城派出所副所长雷洪指出,线上辱骂可能构成治安违法,情节严重则涉嫌犯罪。谭某最终因殴打他人被行政拘留,但案件并未就此结束。
谭某被拘后,警方陆续接到20起相关报案。多数受害者在线上被辱骂威胁,少数人在线下遭到约架殴打。警方调查发现,谭某的行为已超出普通网络口角,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尚不构成犯罪的,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而《刑法》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编造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的,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
为流量不择手段的现象并非个例。在江苏南通,主播季某通过方言辱骂他人吸引粉丝,甚至私信被骂者求合作。其发布的45部辱骂视频传播范围达62万余次,最终因涉嫌侮辱罪被判刑8个月,缓刑1年。
更荒诞的是四川西昌的两名主播余某和骆某。他们自导自演“互骂互砍”直播,一人持西瓜刀挥舞,引发大量网友围观。警方介入后,二人因扰乱社会秩序被行政拘留,账号被封禁。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指出,辱骂他人的核心目的是获取流量。部分主播缺乏优质内容创作能力,转而通过“好勇斗狠”吸引关注。这种行为不仅违反法律,还利用了部分网民的猎奇心理和平台的流量推荐机制。
朱巍强调,平台有责任切断违法内容的传播渠道,对违规主播采取封禁措施,并依法进行信用联合惩戒。同时,平台需健全内容审核机制,畅通举报渠道,在内容推荐上恪守法律与价值底线。
专家表示,平台治理网络乱象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监管违法信息和内容,二是处理违规主播和MCN机构,三是实施信用监管。只有依法依规治理,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绝不允许被“毒流量”污染。无论是主播还是平台,都应牢记:法律是红线,道德是底线,任何试图突破底线的行为,终将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