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1975年毛主席特赦13名战犯:高明决策背后的历史智慧

时间:2025-09-21 03:26:06 来源:成成鉴话 作者:成成鉴话

1975年冬天,抚顺的雪下得格外厚重,仿佛连大自然都在为这一年的特殊事件而屏息。在战犯管理所的静谧院子里,黄维,这位曾经的国民党将领,正坐在窗边,脸庞因病痛而显得异常消瘦。

那段时间,黄维饱受结核之苦,咳嗽时喉咙如刀割般疼痛。他深知自己的病情严重,却未曾想过求医,更未想过要活下去。在他心中,始终坚守着“君子不事二主”的信条,这是他从南京败退那年便开始秉持的信念,二十余年来,无人能劝动他。



然而,最终让他松口的,并非是理性的劝说,而是无微不至的照顾。那时,国内药品极度紧张,抗结核的进口药几乎断绝。但周恩来总理却通过外交途径,从国外为黄维找来了救命之药。同时,他的伙食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一日三餐有肉有蛋,待遇甚至超过了一般干部。医生护士们轮班守候在他身边,从未提及过去的事情,也未逼迫他认错。

就这么默默地照顾着,不求任何回报。黄维说不上来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只知道那段时间,他变得沉默寡言,内心也平静了许多。后来,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他主动提出想要去看看当年中共的作战室。

那间位于辽阳的破旧土房子,桌椅都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黄维站在门口,久久地凝视着,最后轻声说道:“原来真是这么打下来的,国民党该败。”



然而,真正让人震惊的,是那年年底的一纸决定。有13名战犯,按照特赦标准并不符合条件,本应继续服刑。但毛泽东主席在看完名单后,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一个不杀,都放了算了。”这句话背后,牵涉到的因素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

自1959年起,特赦已经进行了六轮,前后释放了两百多名战犯。但这13人却与众不同,他们中很多是原国民党将领,资历深厚、级别高,历史上与中共有过正面交锋。按照政策,他们还远远未达到“转化标准”。

在讨论文件的会议上,公安部和中央政法小组的人都在场。有人建议慎重处理,有人认为可以再观察一段时间。毛泽东主席听了一会儿后,突然说道:“他们放下武器都二十多年了,还不放心?都放了算了。”他还特意批了一笔钱,为每人发放100元零用,并举办了一场送别饭局。



那场在抚顺举办的欢送饭局,席面虽不算丰盛,但气氛却异常特别。有人说了话,有人哭了,也有人一言不发。放人容易,但处理后续问题却难上加难。

这13人中,有10人递交了申请,表示想要去台湾。理由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家人在那边,有的是不想一辈子在“敌营”中终老。然而,这件事一传到台湾,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时,蒋介石正病重卧床,听到消息后第一句话便是:“毛共这是要我的命啊!”这并非夸张之词。那时,台湾“忠烈祠”里供奉着这些人的牌位,按照台湾的说法,他们早就已经阵亡了。现在突然得知这些人还在大陆活得好好的,该如何解释?民众信仰、政治形象、宣传口径,哪一样都让台湾方面下不了台。



于是,台湾方面开始采取拖延战术。先是推说要进行“思想审查”,接着又说“不能确认身份”,再后来干脆提出“回台前需公开发表反共声明”。这些人一听就明白了——台湾方面根本不想接收他们。

张铁石是最受不了这种待遇的人。他原本是第一个申请回台的人,却在香港等了两个多月,始终无人接他。最终,他留下了一封遗书,选择了自缢身亡。那封遗书后来被转交给了战犯管理所,大意是:“我不怕死,只是不甘心。”那年,他才58岁。



这件事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些国际媒体开始报道,指责台湾拒绝接收自己当年的战士,质疑其人道主义精神。几个国际人权组织也发表了声明,批评台方“政治优先于人命”。

相比之下,大陆方面的态度却显得异常平静。对那10个人明确表示:“愿意去就去,不拦着;不想去,也不逼。”该给的路费、安排、手续都提前准备好了。

最终,9个人做出了决定。3人返回大陆,留在原单位工作,生活安稳;2人去了香港,在亲戚的帮助下落了脚;还有4人选择了美国,靠养老金和子女的资助过日子。



他们当中,有人后来在美国大学演讲时感慨地说:“共产党没杀我,还给了我活路。这是我一生中最意外的事。”从那以后,再无人提及“战犯”这两个字。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志·战犯管理分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李普,《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

抚顺战犯管理所资料汇编,辽宁省档案馆藏

高华,《革命年代的“宽恕”策略:新中国战犯特赦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