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杭州家长新困境:晚自习变家长值班,教育责任边界何在?

时间:2025-09-21 04:14:24 来源:暂无来源 作者:暂无作者

杭州家长新困境:晚自习变家长值班,教育责任边界何在?

杭州家长在教室值班

近日,杭州多所中学推行的「家长协助管理晚自习」政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原本由学校教师负责的课后自习时段,如今需要家长轮流到校值班,这一转变让不少双职工家庭陷入两难境地。

政策实施现状:从辅助到主导的转变

据家长王女士反映,其孩子所在初中自本学期起实施新规:每周三、五晚自习(18:30-20:30)必须由家长全程在场监督。学校提供的值班表显示,每个班级每月需安排4-6位家长参与,值班内容包括维持纪律、解答简单问题等。

「这相当于要求家长每周固定加班两小时,」在滨江区工作的李先生计算道,「如果夫妻双方都上班,协调值班时间非常困难。更关键的是,我们既没有教学资质,也不了解当前教材内容,如何能有效辅导?」

争议焦点:教育责任该由谁承担?

教育专家指出,该政策暴露出三大核心问题:

  1. 责任边界模糊: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课后辅导属于教师本职工作范畴
  2. 时间成本过高:调查显示,78%的受访家长认为值班安排影响正常工作
  3. 公平性质疑:全职家长或自由职业者更易完成值班,可能造成学生间隐性不平等

校方回应:旨在构建家校共同体

某重点中学教务处主任解释:「我们并非转嫁责任,而是希望通过家长参与增强教育合力。值班家长主要承担纪律维护工作,教学问题仍由教师负责。」但家长群体对此说法存在分歧,32%的受访者认为「形式大于实质」,26%担心「演变成变相家长作业」。

深层思考: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指出,该现象折射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资源分配矛盾。在教师编制紧张、课后服务需求增长的背景下,简单将管理责任转嫁给家庭并非长久之计。建议通过:

  • 增加课后服务专项经费
  • 开发家长志愿者培训体系
  • 建立弹性值班制度

来实现更科学的家校协作模式。

家长应对建议

对于已实施该政策的学校,法律顾问建议家长:

「首先应通过家委会与校方协商优化方案,若协商无果可向属地教育局反映。需注意保留相关通知文件作为依据,同时避免采取过激行为影响孩子在校关系。」

这场关于晚自习管理权的讨论,实质上是对教育本质的再思考。当「家校共育」异化为「家庭包办」,或许该重新审视: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