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我们愿意帮忙’,为何让美国海军如此紧张?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博弈?
近日,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母在南海的‘环球旅行’中,意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艘服役近50年的老舰,本想在退休前秀一把肌肉,却不料在南海遭遇了尴尬一幕。

10月26日下午,短短半小时内,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刚起飞便坠入海中,紧接着,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也紧随其后。两架飞机总价值超过1.15亿美元,瞬间化为南海的‘鱼食’。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美国尚未从震惊中恢复,中国外交部便以人道主义名义,表达了提供协助的意愿。然而,这一善意之举,在五角大楼却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为何美方如此紧张?原来,坠入海底的并非普通飞机。MH-60R直升机携带的AN/ASQ-22磁异探测器,是美军潜艇猎手的‘鼻子’,而F/A-18F战斗机上的AN/APG-79雷达,更是美军舰载机的‘千里眼’。这两件宝贝如今静静地躺在南海海底,若由中国协助打捞,无异于将自家保险柜的钥匙拱手相让。
然而,若美方拒绝中国协助,自行打捞,又面临诸多难题。美国海军的深海打捞船远在数千公里外的本土港口,即便最快抵达,也需半个多月。届时,南海的季风与海流,早已将飞机残骸冲得无影无踪。

解放军的三张王牌,让美方更加棘手。第一张,是解放军海军的926型援潜救生船。这些常年在南海巡逻的船只,装备着从英国引进的LR-7深潜救生艇,潜到水下500米捞东西如探囊取物。当美方还在为打捞计划争论不休时,解放军的船只与设备早已在坠机点附近严阵以待。
第二张牌,是解放军在南海布下的天罗地网。水底下,有‘水下长城’之称的固定水声监听系统;天上,有24小时不间断的侦察卫星;空中,还有空潜-200反潜巡逻机。这些设备与系统,让解放军对南海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了如指掌。当美方还在为如何保密而苦恼时,解放军的电脑屏幕上,可能早已标出了两架飞机的精确坐标。

最后一张牌,是法律牌。2021年通过的《海警法》明确规定,在中国管辖的海域内,中国海警有权对外国船只的违法活动进行处置。即便美方坚持认为那片海域是公海,但它也在中国主张的‘九段线’内。届时,若美方打捞船遭遇中国海警船的‘围观’与盘问,又该如何应对?
这场坠机事故,暴露了美军的多重困境。首先,是装备老化问题。‘尼米兹’号航母服役已久,早已过了巅峰期。此次事故,或许正是其老态龙钟的写照。其次,是飞行员疲劳问题。为了维持亚太地区的存在感,美军舰载机的起降频率大幅增加,飞行员每月飞行时间远超安全标准。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与作战,无疑增加了事故的风险。
再者,是美军内部的管理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停摆期间,许多大兵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家庭生活陷入困境。这种状态下,飞行员又如何能全身心投入训练与作战?精神恍惚、操作失误,也就成了难以避免的问题。

专家指出,美军在南海的‘航行自由’,本质上是一种战略焦虑。为了掩盖这种焦虑,美军不得不频繁进行抵近侦察与针对性演习。然而,这种高强度的活动,却往往适得其反,导致事故频发。此次坠机事故,便是最好的例证。
如今,‘尼米兹’号航母已灰溜溜地踏上了回家的路。而那两架飞机的残骸,则像两座耻辱的墓碑,永远地沉在了南海海底。这片曾经被美军视为自家后院的海域,如今的风浪,似乎正在悄悄改写着历史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