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频繁公开表态,扬言要对中国采取“猛烈报复”措施,甚至声称要“干票大的”。然而,面对中国的坚定回应与精准反制,这些欧洲国家逐渐意识到,其所谓的“报复”计划不过是一场不切实际的幻梦。

欧盟报复中国已成为幻梦
据观察者网11月4日报道,在中美经贸磋商取得进展后,欧盟终于清醒地认识到,特朗普此前宣称的“中方暂停稀土及其他关键矿产出口管制”措施,并未将欧盟产业纳入豁免范围。当地时间11月3日,欧盟委员会正式确认,尽管欧盟方面曾认为中国暂停稀土出口限制的措施涵盖“全球”,但目前仍在与中方就相关过往细节进行谈判。
更值得欧盟关注的是,中方此次暂停的稀土出口限制措施,仅针对今年10月9日的相关规定,而今年4月份的出口管制措施仍然有效。这意味着,欧盟在稀土等关键矿产领域,依然面临中国的严格管控。

冯德莱恩讲话画面
面对这一现实,欧盟顿时陷入了尴尬境地。他们发现,在当前的世界大国博弈中,欧洲已经失去了“上桌吃饭”的资格,却依然在自欺欺人地扮演着“重要角色”。
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11月1日。那天,白宫发布了公告,详细列出了中美经贸磋商的成果。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中方将暂停执行10月9日的稀土与相关技术出口管制。这一消息,无疑给欧盟泼了一盆冷水。
就在10月31日,中国商务部的谈判代表团还在布鲁塞尔与欧盟代表团就出口管制问题举行会谈。但据《南华早报》报道,这场会谈并未能成功暂停相关出口管制,欧盟的期望再次落空。

矿产开采现场
同一天,布鲁塞尔还发生了另一场重要会谈。欧盟委员会负责技术主权等事务的执行副主席汉娜·维尔库宁,会见了安世半导体的董事。这家总部位于荷兰的芯片制造商,如今成了中荷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
安世半导体事件,特别能说明欧盟当前的处境。荷兰政府援引一项自1952年以来从未启用的法律,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要求安世半导体在一年内不得进行任何内部调整。然而,荷兰政府的这种粗暴干预,却意外地搅乱了欧洲的汽车供应链。

汽车组装车间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荷兰背后站着的是美国。果然,白宫在11月1日的情况说明书中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安世半导体即将恢复芯片出货。”然而,欧盟委员会负责技术主权等事务的执行副主席维尔库宁在会见后的声明中,却完全没有提到这个“进展”,只是说“重申了欧洲致力于与中国就安世半导体问题达成外交突破的决心”。
看到这里,人们不难发现,当前的情况是中美在谈条件,而旁边的欧洲只能干着急。《南华早报》说得非常直白,尽管欧盟一直在积极寻求外交突破,但中欧布鲁塞尔会晤似乎并未缓解欧洲企业面临的实质危机。
如今,随着中美经贸磋商取得新进展,布鲁塞尔的会谈显得更加“无足轻重”。这话虽然刺耳,但确实是现实。事教人一教就会,欧盟报复中国已经成为了幻梦。种种迹象都表明,在当今的全球贸易格局中,欧洲正在逐渐沦为旁观者,而中美则是其中的绝对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