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村里建广场我赞助40万,却发现没我名字我淡定离开,三天后村长懵了

时间:2025-11-06 20:40:53 来源:眼泪博物 作者:眼泪博物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陈志远站在新建的村文化广场纪念碑前,仔细查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捐款人名单。

从最高的50万到最少的100元,每个名字都刻得清清楚楚,唯独没有他的名字。

他转头看了一眼正在和镇里领导谈笑风生的村长马国强,淡淡一笑,默默离开了现场。

三天后,马国强接到一个电话,整个人瞬间瘫坐在椅子上...



01

陈志远推开那扇熟悉的木门,院子里的枣树还是老样子,只是树干更粗了些。

母亲刘秀兰正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择菜,看到儿子回来,脸上瞬间绽放出笑容。

"志远回来了!"老人放下手中的菜叶,颤颤巍巍地站起来。

"妈,您坐着就行。"陈志远快步上前扶住母亲,心中涌起一阵酸楚。三年不见,母亲明显老了很多,头发几乎全白了,背也更弯了。

"你这孩子,三年都不回来看看,妈都想你想得睡不着觉。"刘秀兰拉着儿子的手不放,眼中含着泪花。

陈志远环顾四周,老屋还是那么破旧,墙皮脱落了一大片,屋顶的瓦片也有几处漏雨的痕迹。他心中暗自下决心,一定要给母亲换个好点的房子。

"妈,我这次回来就是想陪陪您,哪儿也不去。"陈志远扶着母亲进屋,"外面变化大吗?"

"可大了!"刘秀兰来了精神,"村里要建个大广场,就在村口那块地上,说是要让咱们村也现代化一回。"

陈志远放下行李,给母亲倒了杯热水:"建广场是好事啊,以后您就有地方散步了。"

"哪有那么容易。"刘秀兰叹了口气,"马村长为了筹钱愁得头发都白了,到处求人,人家都不搭理他。"

说起马国强,陈志远想起了小时候的事。

马国强当年也是村里的孩子,比陈志远大几岁,那时候总是欺负小孩子。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竟然当上了村长。

"需要多少钱?"陈志远随口问道。

"听说要一百多万呢,现在才筹到五十万左右。"刘秀兰摇摇头,"咱们村哪有那么多有钱人,能出个千把块就不错了。"

陈志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一百多万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大数目,如果能帮助家乡建设,他倒是很愿意出这个钱。

当天晚上,陈志远在老屋里陪母亲聊了很久。

母亲告诉他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哪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哪家发了财,哪家又遇到了困难。

陈志远静静地听着,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第二天一早,陈志远就听到院子外面传来嘈杂的声音。

他推开门一看,马国强正带着几个人在村里走来走去,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看起来愁眉苦脸的。

"马村长!"陈志远主动打招呼。

马国强抬头一看,愣了一下:"这不是志远吗?什么时候回来的?"

"昨天刚到。"陈志远走上前,"听说村里要建广场?"

"哎,别提了。"马国强叹了口气,"资金缺口太大,愁死人了。上面催得紧,说年底之前必须完工,可钱从哪儿来啊?"

陈志远看着马国强愁苦的样子,心中动了恻隐之心:"还差多少?"

"还差四十多万呢。"马国强摆摆手,"你也别操这个心,这是我们村委会的事。"

"四十万?"陈志远沉思了一下,"马村长,我想为家乡建设出点力,这四十万我来出吧。"

马国强瞪大了眼睛,以为自己听错了:"你说什么?"

"我说,这四十万我来出。"陈志远淡淡地重复了一遍。

马国强这才反应过来,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真的?你真的愿意出四十万?"

"当然是真的。"陈志远点点头,"我现在就可以转账给你。"

马国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知道陈志远在外面做生意,但没想到会这么有钱,一开口就是四十万。这可是他求了好几个月都没筹到的数目啊!



"志远,你真是我们村的大好人啊!"马国强握着陈志远的手激动得直发抖,"我马上就去告诉其他村干部这个好消息!"

陈志远掏出手机:"你把账号给我,我现在就转。"

马国强赶紧报出了村委会的账号,陈志远当场操作转账。

不到两分钟,四十万就到了账。马国强看着手机上的到账信息,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志远,你这是救了我们全村啊!"马国强拍着陈志远的肩膀,"从今以后,你就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我马国强欠你一个大人情!"

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

村民们都知道有个在外面发了财的人捐了四十万给村里建广场,纷纷称赞陈志远的善举。

一时间,陈志远成了村里的焦点人物。

马国强更是对陈志远关怀备至,每天都要来看看他,询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

有时候还会带一些村里的土特产过来,态度热情得让陈志远都有些不习惯。

"志远啊,你在外面这些年一定吃了不少苦吧?"马国强坐在陈志远家的炕头上,关切地问道。

"还好,做生意总是有起有落的。"陈志远淡淡地回答。

"那你现在的生意做得怎么样?规模大不大?"马国强试探性地问道。

陈志远知道马国强是想了解自己的底细,但他并不想多说:"就是个小厂子,勉强维持生活吧。"

马国强听了这话,心中暗自琢磨。

看来陈志远也不是什么大老板,可能就是这些年攒了点钱,一时冲动就全拿出来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四十万确实解决了大问题。

02

广场的建设很快就开工了。

陈志远时不时会去工地看看,了解工程进展。

工人们都很卖力,因为工资能按时发放了,大家干活的积极性也高了很多。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出现了。镇上的开发商王建设也表示要为广场建设出一份力,愿意捐款十万元。

王建设在镇上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手下有好几个工程队,承接了不少政府项目。他的到来让马国强兴奋不已。

"王总,您能来支持我们村的建设,真是太给面子了!"马国强亲自到村口迎接王建设,态度极其恭敬。

王建设从奔驰车上下来,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金色的手表,一看就是成功人士的派头。

他环顾四周,点点头说:"马村长,我听说你们要建广场,我觉得这是个好事情,应该支持。"

"王总真是高瞻远瞩!"马国强连连点头,"有了您的支持,我们这个项目一定能办得更好!"

王建设掏出支票本,当场写了一张十万元的支票递给马国强:"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对工程建设有帮助。"

马国强双手接过支票,激动得话都说不完整了:"王总的大恩大德,我们全村人都会记住的!"

消息传开后,村民们又是一阵议论。有人说王建设真是个好老板,有人说这下广场的资金就更充足了。

马国强的心情也更加愉快了。

有了陈志远的四十万和王建设的十万,再加上之前筹到的五十万,总资金已经达到了一百万,足够把广场建得漂漂亮亮的。

不过,马国强对王建设的态度明显比对陈志远要热情得多。他亲自陪着王建设参观了工地,详细介绍了建设规划,还特意安排了一顿丰盛的晚宴。

陈志远在旁边看着这一切,心中有些感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古今皆然。不过他并不在意这些,只要广场能建好,村民们能受益,就足够了。

几天后,又来了一个"重要人物"。县里某局长的外甥李明华也表示要为广场建设捐款,数额是五万元。

李明华虽然捐的钱不多,但因为有县里的背景,马国强对他的态度比对王建设还要恭敬。他不仅亲自接待,还专门在村委会开了个小型的捐赠仪式。

"李主任能够关心我们农村建设,是我们的荣幸!"马国强在仪式上激动地说道,"这五万元虽然数额不大,但代表着县里领导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认可!"

李明华年纪不大,大概三十出头,穿着得体,说话也很有条理。

他在仪式上发表了一番讲话,表示要把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村民们听着这些话,都觉得很有道理,对李明华也很尊敬。毕竟人家是县里的人,能来关心村里的事情,确实不容易。

马国强更是把李明华当成了贵宾,专门安排了最好的房间让他休息,还请了村里最好的厨师做饭招待。

陈志远远远地看着这些场面,心中五味杂陈。

他的四十万虽然是最大的一笔捐款,但似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相反,那些有"身份"的人,即使捐得少,也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不过陈志远并不想计较这些。他回到家乡,本来就是想为家乡做点贡献,至于别人怎么看,怎么对待,他并不太在意。



03

随着工程的推进,马国强对陈志远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起初的热情逐渐降温,见面时的问候也变得敷衍起来。

这种变化最先是从小事上体现出来的。比如村委会开会讨论广场建设的细节时,马国强会邀请王建设和李明华参加,但从来没有主动邀请过陈志远。

有一次,陈志远主动问起工程进展,马国强的回答也很简单:"挺好的,按计划进行。"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完全没有之前那种详细汇报的热情。

陈志远的母亲刘秀兰也感觉到了这种变化。有一天晚上,她忍不住对儿子说:"志远,我觉得马国强对你的态度好像变了。"

"妈,您是怎么看出来的?"陈志远放下手中的书问道。

"以前他每天都要来家里坐坐,现在好几天都不见人影。"刘秀兰皱着眉头说,"而且前天我在村口遇到他,他就点了点头就走了,连话都不多说一句。"

陈志远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淡淡地说:"可能是工程忙吧,不用在意这些。"

但刘秀兰还是很不满:"你给村里捐了那么多钱,他怎么能这样对你?这个马国强,从小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妈,您别生气。"陈志远安慰母亲,"我们做好事不是为了让别人感谢的,只要广场能建好就行了。"

虽然嘴上这样说,但陈志远心中还是有些感慨的。人性的复杂在这种小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马国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把陈志远当成救星;当他觉得陈志远的价值不如其他人的时候,态度就变了。

这种变化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那天下午,陈志远路过工地,正好遇到王建设也在现场。马国强看到王建设来了,立刻丢下手头的事情,快步迎了上去。

"王总,您怎么有时间过来?"马国强满脸笑容,"工地上灰尘大,您小心衣服。"

"我过来看看工程进展。"王建设四处张望,"这个设计还不错,很有现代感。"

"都是按照您的建议做的。"马国强连忙说道,"您说得对,农村建设也要有现代化的理念。"

陈志远站在不远处,马国强显然看到了他,但只是点了点头,连过来打招呼都没有。整个过程中,马国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王建设身上,仿佛陈志远这个出了四十万的人根本不存在。

这种对比让陈志远心中有些苦涩。他想起了一句古话:"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为了几两碎银。"看来马国强在他心中,王建设的地位远比自己要重要得多。

晚上回到家,陈志远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刘秀兰听了气得直跺脚:"这个马国强真是忘恩负义!王建设才出了十万,你出了四十万,他居然这样区别对待!"

"妈,别生气了。"陈志远劝说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能强求别人怎么做。"

"可是这太不公平了!"刘秀兰还是很愤怒,"你这么好心,却受到这样的待遇,真是好人没好报!"

陈志远看着愤怒的母亲,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至少还有母亲理解自己,这就足够了。至于其他人怎么看,怎么做,那是他们的事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国强的态度变化变得更加明显,甚至有些过分了。

04

广场建设进入了关键阶段,各种设施开始安装,整个工程看起来越来越像样了。马国强也越来越忙,经常有各路人马来视察工地。

陈志远发现,每当有"重要人物"来视察的时候,马国强总是会特意避开自己。

有一次,县里的一个副县长来检查工作,马国强专门安排王建设和李明华陪同,对陈志远却只字不提。

更让人心寒的是,在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马国强重点介绍了王建设和李明华的"大力支持",对陈志远的四十万捐款却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我们能够顺利完成这个项目,主要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马国强在汇报中说道,"特别是镇上的王建设王总和县里的李明华李主任,他们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宝贵的经验。"

陈志远听到这些话,心中五味杂陈。他的四十万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马国强的汇报中,却被描述成了次要因素。

村民们对这种情况也开始有了一些看法。老村民张大爷有一天遇到陈志远,忍不住说道:"志远啊,你为村里做了这么大的贡献,马村长应该对你更好一些才对。"

"张大爷,您这样说我可承受不起。"陈志远谦虚地回答,"我只是为家乡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应该做的?"张大爷摇摇头,"四十万可不是小数目,你一个人就出了这么多,比其他所有人加起来都多,怎么能说是应该的呢?"

陈志远淡淡一笑:"钱多钱少都是心意,只要广场能建好就行了。"

张大爷看着陈志远,眼中露出敬佩的神色:"志远,你这个人真是难得,心胸开阔,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像有些人,做了一点小事就到处张扬。"

这话显然是在影射马国强,但陈志远并没有接这个话茬。他知道在农村这种小环境里,任何议论都可能被传得变味,还是少说为妙。

但是马国强的行为确实让很多村民看不惯。有一些年纪大的村民开始私下议论,认为马国强这样做不厚道,忘恩负义。

这些议论传到马国强的耳朵里,让他感到有些不安。但他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态度,反而更加疏远陈志远,仿佛是在逃避什么。

有一次,陈志远主动找到马国强,想了解一下广场建设的最新进展。马国强的回答很简短:"一切都按计划进行,没什么特别的。"

"那资金方面还有问题吗?"陈志远关心地问道。

"没问题,够用了。"马国强头也不抬地回答,显然不愿意多聊。

陈志远看出了马国强的冷淡,也不再多问,只是说了一句:"那就好,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尽管说。"

马国强抬头看了陈志远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但很快就恢复了冷淡:"不用了,一切都安排好了。"

这种冷遇让陈志远心中有些失落,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来。他知道自己做好事不是为了得到感谢,但这种被人忽视的感觉确实不太好受。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马国强对其他捐款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每当王建设来到村里,马国强总是亲自接待,带着他到处参观,详细介绍每一个细节。对李明华更是恭敬有加,生怕怠慢了这位"县里的领导"。



这种对比让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多人开始为陈志远打抱不平,认为马国强的做法太过分了。

05

经过三个多月的建设,村文化广场终于要落成了。这是村里的一件大事,马国强决定举办一个隆重的落成仪式。

仪式的准备工作很充分,马国强邀请了镇里的领导、县里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还有所有的捐款人。整个广场被装饰得很漂亮,彩旗飘飘,锣鼓喧天。

仪式当天,来了很多人。村民们都很兴奋,因为这是他们村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文化广场。孩子们在广场上跑来跑去,老人们坐在新安装的石凳上聊天,整个场面很是热闹。

马国强作为村长,自然成了今天的主角。他穿着新买的西装,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在人群中穿梭,接受着大家的祝贺。

"各位乡亲,各位领导,今天是我们村的大喜日子!"马国强站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拿着话筒激动地说道,"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村的文化广场终于建成了!"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都很高兴。

"这个广场的建成,离不开大家的支持,特别是那些德高望重的乡贤和成功人士。"马国强继续说道,"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镇上的王建设王总,他不仅出资十万元,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设经验;还要感谢县里的李明华李主任,他代表县里的领导关心我们农村建设,给了我们五万元的支持;当然,还有其他所有的捐款人,他们的每一分钱都凝聚着对家乡的深情。"

陈志远站在人群中,听着马国强的讲话,心中五味杂陈。

他注意到马国强虽然提到了"其他所有的捐款人",但并没有具体提到自己的名字,更没有提到自己四十万的捐款数额。

讲话结束后,就是纪念碑的揭幕仪式。这是今天的重头戏,所有的捐款人名字都将刻在这块石碑上,成为永久的纪念。

马国强和几位领导一起走到纪念碑前,准备揭开覆盖在上面的红布。

"这块纪念碑记录了所有支持我们广场建设的好心人,他们的名字将永远留在我们村民的心中!"马国强大声说道。

红布缓缓拉开,露出了下面的石碑。碑上密密麻麻地刻着捐款人的姓名和金额,从最高的50万到最少的100元,每个名字都很清楚。

陈志远走到石碑前,仔细地查看着上面的名字。

王建设的名字赫然在列:王建设,10万元。

李明华的名字也很醒目:李明华,5万元。

还有其他几十个捐款人的名字,有的捐几千,有的捐几百,最少的也有一百元。

但是,陈志远找遍了整块石碑,就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

他又仔细看了一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每一行都不放过,但结果还是一样——没有陈志远这个名字,更没有那四十万元的记录。

陈志远站在石碑前,心中涌起一阵说不出的感觉。不是愤怒,也不是委屈,而是一种深深的失望和无奈。

他想起了这几个月来马国强态度的变化,想起了自己被忽视的种种细节,想起了母亲为自己打抱不平的愤怒,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刻都有了解释。

原来,从一开始,马国强就没有打算让自己出现在这块纪念碑上。四十万元,村里最大的一笔捐款,却被完全抹去了,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周围的村民也开始发现这个问题。有人窃窃私语,有人指指点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

"怎么没有志远的名字?"有村民大声问道。

"是啊,他不是捐了很多钱吗?"另一个村民也发出疑问。

这些议论声越来越大,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马国强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但他装作没有听见,继续和领导们交谈。

陈志远的母亲刘秀兰此时也挤到了石碑前。当她看到石碑上没有儿子的名字时,整个人都愤怒了。

"这是怎么回事?"刘秀兰大声质问道,"我儿子捐了四十万,为什么没有他的名字?"

她的声音很大,周围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马国强被迫走了过来,脸上挤出一丝尴尬的笑容:"刘大娘,您别着急,可能是工人刻错了,我们会改正的。"

"工人刻错了?"刘秀兰根本不买账,"其他人的名字都刻得好好的,就我儿子的名字刻错了?而且他捐的钱最多,怎么可能会忘记?"

周围的村民也开始议论纷纷,很多人都知道陈志远捐了四十万,现在看到石碑上没有他的名字,都觉得很奇怪。

陈志远看着这个场面,心中更加失望。他轻轻拉了拉母亲的手:"妈,我们回家吧。"

"不行!"刘秀兰还在生气,"这件事必须要有个说法!"

"妈,算了。"陈志远的声音很平静,"我们回家吧。"

他转身看了一眼还在和领导们谈笑风生的马国强,眼中没有愤怒,只有深深的失望。然后,他拉着母亲的手,默默地离开了现场。



走在回家的路上,刘秀兰还在愤愤不平地说着:"这个马国强太过分了,你为村里做了这么大的贡献,他怎么能这样对你?"

陈志远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走着。他想起了这几个月来的种种经历,想起了马国强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想起了自己被忽视的感受,心中涌起一阵苦涩。

但是,他并没有感到愤怒。作为一个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人,他见过太多这样的事情。人性的复杂,利益的驱动,这些他都能理解。

只是,当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失落的。

"志远,你就这样算了?"刘秀兰还是不甘心。

"妈,我们做好事不是为了让别人记住的。"陈志远淡淡地说道,"只要广场建好了,村民们能受益,就够了。"

"可是这太不公平了!"刘秀兰还是很愤怒。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妈。"陈志远安慰母亲,"我们只要问心无愧就行了。"

当天晚上,陈志远在房间里静静地收拾着行李。他决定明天就离开村子,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

这次回乡的经历让他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善良和冷漠,感恩和忘恩,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但这并不能改变他继续做好事的初心。

只是,他再也不会对人性抱有过高的期望了。

卡点部分

陈志远站在纪念碑前足足看了十分钟,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刘秀兰看到后气得浑身发抖:"志远,这太过分了!你捐了四十万,他们怎么能这样对你!"

陈志远轻轻拍了拍母亲的手:"妈,没关系的,咱们回家吧。"

马国强远远看到这一幕,心虚地避开了视线,继续和镇里的领导们谈笑风生。他装作什么都没看见,继续在人群中应酬着。

当天晚上,陈志远什么也没说,只是安静地收拾行李。母亲看着儿子的背影,心疼得直掉眼泪:"志远,你受委屈了。"

"妈,我没有受委屈。"陈志远头也不回地说道,"我只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第二天一早,陈志远就离开了村子。他没有和任何人告别,包括马国强。他只是默默地开车离开,仿佛从来没有来过一样。

村民们很快就发现陈志远走了。有人说他是被气走的,有人说他是心灰意冷了。但不管怎么说,大家都觉得马国强的做法太过分了。

马国强却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在他看来,陈志远走就走了,反正钱已经到手了,广场也建好了,目的达到了就行。

第三天上午,马国强正在办公室里和几个村干部商量着如何向镇里汇报广场建设的"辉煌成绩"。他们讨论得很热烈,都为这个项目的成功感到骄傲。

"这次我们真是出了大风头,"副村长兴奋地说,"镇里的领导都夸我们办事能力强呢!"

"那是当然的,"马国强得意地笑着,"我们的工作一向是镇里的标杆。"

就在这时,桌上的电话突然急促地响起。马国强随手接起电话,漫不经心地说道:"喂,哪位?"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严肃的声音:"请问是马国强马村长吗?我是县委组织部的。"

马国强一听是县委组织部,立刻坐直了身体:"是是是,我是马国强!请问有什么指示?"

"是这样的,我们要通知你一个重要消息。"电话那头的声音很正式,"新任县委书记即将到任,明天就要到你们村进行实地调研。"

马国强听了更加兴奋:"太好了!我们一定会做好接待工作的!请问新书记是哪位?"

这个名字如雷击一般轰在马国强的脑海里。

他手中的茶杯"啪"地一声摔在地上,整个人瞬间瘫坐在椅子上,脸色变得煞白。

"不可能...这不可能..."他嘴里不断地重复着这几个字,声音颤抖得厉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