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菲律宾全国紧急状态:台风“海鸥”肆虐后中国是否援助?

时间:2025-11-08 02:08:29 来源:振华观史 作者:振华观史

一场14级的强台风“海鸥”将菲律宾这个岛国推向了灾难的边缘。当地时间11月4日凌晨,台风“海鸥”携狂风暴雨突袭菲律宾莱特岛,所到之处房屋坍塌、洪水泛滥,已造成114人死亡、127人失踪,195万民众受灾。面对如此严峻的灾情,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宣布全国进入“国家灾难状态”,但这一决定背后,实则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与此同时,新一轮台风“凤凰”已在海面蠢蠢欲动,气象部门已向全国推送登陆预警。菲律宾此刻面临的,远不止是一场风暴那么简单,而是一连串天灾对其防灾体系的彻底考验。

灾情背后:天灾与人祸的交织

菲律宾此次灾情看似是天灾所致,实则隐藏着多重必然因素。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愈发频繁,台风强度也普遍增强12%-15%,“海鸥”便是典型代表。其登陆时维持强台风级别,横穿菲律宾时强度不减,甚至在南海再度增强为超强台风,破坏力远超往年同期台风。

然而,菲律宾自身的社会短板更让灾情雪上加霜。全国115处爆发严重洪灾,千余处房屋被毁,150多个市镇停电,10个市镇与外界断联超48小时。死亡人数至少114人,媒体统计甚至高达142人,失踪人数更多。几天内,菲律宾全国受灾人数就突破了190万。

洪水、房屋倒塌、公共设施损坏、电力中断、学校停课……农田被淹,稻米、玉米等作物绝收。这些场景虽是东南亚各国每年台风季的“标配”,但像菲律宾今年这样连续遭遇强台风的情况,实属罕见。初步统计显示,“海鸥”带来的农业损失超2.3亿美元,保险业预计索赔金额将达9.5亿美元,堪称菲律宾史上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小马科斯的应对:杯水车薪的救援

面对如此严峻的灾情,小马科斯宣布“国家灾难状态”,启动最高级别的危机响应。此举旨在方便政府紧急调拨资金发放援助,移动厨房车、发电机组和互联网终端被紧急送往灾区。政府随后将调动资源、压低物价、简化援助流程。

然而,面对大面积的废墟和流离失所的民众,这些动作只是杯水车薪。真以为能解决灾情问题,恐怕就低估了这场风暴背后的复杂局势。菲律宾整个国家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大家都在等待下一个更猛烈的台风考验。

防灾体系漏洞:腐败与治理的双重挑战

菲律宾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成为台风和地震的“常客”,每年差不多有20场台风或热带风暴登陆。然而,为什么偏偏今年会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

一方面,这次台风确实不一般,“海鸥”刚刚过去,“凤凰”又即将登场。前一场台风带来的破坏还没来得及善后,后一场已经在路上了。这种极端灾害情况,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救灾工作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但更关键的是,小马科斯政府在防灾治理中的系统性问题爆发。今年菲律宾政府曝出的防洪工程腐败丑闻便是明证。作为台风灾害高发区,菲律宾本应有一套全国性的成熟稳定的防灾预警系统以及充足的紧急避难设施。



但实际上,菲律宾的防灾建设长期滞后,公共设施投入不足。宿务省下达的灾情通知一波接一波,有些偏远地区却根本收不到预警信息,每次台风来袭都变成“被动应对”。政府每年投入不少资金修建防洪堤坝、排水系统,可落实到执行时,不少地区的防洪设施就成了“豆腐渣”,一遇到暴雨就塌,一碰到洪水就冲毁。钱没花到刀刃上,项目层层转包,质量根本没保障。

宿雾省省长巴利库阿特罗表示,此次灾情“史无前例且具毁灭性”,并将部分原因归咎于当地多年采石导致河流堵塞以及不合标准的防洪工程。更扎心的是,这次“海鸥”带来的不仅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撕开了菲律宾防灾体系的漏洞和社会公平的伤口。贫富差距下的避难能力在14级狂风中暴露无遗:穷人的“避难所”不过只是几块塑料布,或者用重物压住铁皮屋顶,而富人区高层公寓早已换上防爆玻璃,配备应急发电机。

中国援助态度转变:友谊需相互尊重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灾难,菲律宾政府已向外界发出了求助信号。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小马科斯结交的亲密盟友纷纷表示愿意提供援助,估计很快就会有物资和救援队赶来。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此次对菲律宾灾情的援助态度有所保留。过去,中国对菲律宾的灾情援助响应极为迅速,给钱给物资出人力。2015年超强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时,中国24小时内就送去了200万美元现金和1万吨大米,并派出“和平方舟”医院船参与救援。2021年台风“雷伊”来袭时,中国也迅速提供了400万美元的物资。

从2013年至今,中国对菲律宾的灾情援助已经超过2100万美元。但是今年7月,菲律宾连续遭受三轮台风袭击,360万人受灾,中国就不再像以往那样第一时间提供援助。



援助不是义务,而是基于友好关系的善意。当一个国家一边在关键问题上持续挑衅,一边期待对方在困难时伸出援手,这种逻辑本身就是荒谬的。中国不是冤大头,这次选择不援助,是在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友谊需要相互尊重,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反思与未来: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菲律宾的困境并不仅仅是天灾所致。如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台风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猛烈,但是防灾体系的脆弱、基础设施的薄弱、腐败的阴影,这些问题如果不下决心解决,未来还会有更多“海鸥”“凤凰”来袭,国家的脆弱面只会被不断放大。

有一点必须承认,在洪灾面前,菲律宾人展现出来的韧性和互助精神还是让人感动的。救援队伍也在昼夜奋战,也有志愿者自发组织物资互相帮扶。可是这样的灾难年年都在上演,靠一次次紧急动员和外部援助永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场灾难不是菲律宾第一次遭遇,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现在全国已经进入了“国家灾难状态”,这是小马科斯对国家现实的无奈承认,但何尝不是一次对他的警告?灾后反思和体制改革,绝对不能再敷衍下去。毕竟台风不会等人,下一场风暴马上就要来敲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