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日本社会迎来两件引发全民狂欢的盛事:洛杉矶道奇棒球队在大谷翔平率领下勇夺世界大赛冠军,以及动画电影《鬼灭之刃:无限城篇 第一章 猗窝座再袭》(以下简称《无限城篇》)全球票房突破6.82亿美元。这两大事件如同体育与文化的双重盛宴,让日本民众沉浸在狂欢之中。
若将大谷翔平类比为姚明,将《无限城篇》比作《哪吒》,便能直观感受到这两项成就的震撼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无限城篇》正以破竹之势叩开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大门。
<上映首日即斩获1.36亿元票房的佳绩,上一次单日票房破亿还要追溯到36天前的国庆档期。当影院检票口再次排起长龙,当爆米花的香气弥漫在观影厅,这种久违的观影仪式感令人倍感温暖。
(友情提示:本片包含大量血腥暴力场面,未成年人需谨慎观影)
对于非《鬼灭之刃》粉丝群体而言,这部剧场版存在显著的观影门槛。影片直接承接前作《柱之训练篇》的结局展开激战,完全省略了世界观铺垫环节。这种叙事方式虽让粉丝热血沸腾,却让普通观众陷入认知困境。

随着剧情推进,观众可通过角色对话逐渐拼凑出故事框架,但真正的情感隔阂在于:缺乏前期积累的观众难以产生与粉丝同等的情感共鸣。正如某位女性观众在观影时泪流满面,这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对非粉丝群体而言确实难以企及。
影片的叙事节奏更成为非粉丝观众的观影障碍。大量"走马灯"式回忆杀穿插其中,当主角团濒临绝境时突然插入往昔回忆的叙事手法,虽是粉丝熟知的创作套路,却让普通观众难以适应。更争议性的是影片后半段突然转向反派猗窝座的个人传记,长达半小时的回忆篇幅彻底打乱了叙事节奏。

这种叙事转折造成观众情感撕裂:前半段还在为蝴蝶忍的牺牲悲壮感怀,后半段却要面对猗窝座的悲惨往事。当影片试图通过"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控诉引发共鸣时,观众却陷入该同情谁、赞美谁的道德困境。这种复杂的情感抉择,对非粉丝群体而言确实难以消化。
对于核心粉丝群体而言,这些叙事争议完全不构成问题。主人公炭治郎的"临终关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他眼中,每个鬼都有值得怜悯的过往,正如其变成鬼的妹妹弥豆子。这种对反派的人性化塑造,在《无限列车篇》就已埋下伏笔。

从创作本质而言,《无限城篇》更像是动画剧集的影院版。当观众以追番心态观看时,猗窝座的回忆篇幅恰到好处。粉丝群体通过长期投入积累的情感资本,使他们有资格享受这场专属的视听盛宴。普通观众若想获得同等体验,唯有补完前期剧情——但快餐式解说视频显然无法替代沉浸式观影的情感积累。
《无限城篇》6.8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中,4.43亿来自海外市场,北美市场更打破《卧虎藏龙》保持的外国电影票房纪录。这个成绩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影市堪称现象级。

相较于《进击的巨人》的黑暗叙事或《海贼王》的宏大世界观,《鬼灭之刃》的故事架构并不突出。其成功首先得益于日本动漫产业的全球影响力——这个占据动漫市场半壁江山的产业,通过百年积淀形成了成熟的价值观体系与叙事范式。
日本主流动漫始终坚守少年热血题材,讴歌友情、勇气与牺牲等普世价值。这种创作理念在《无限城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便反派猗窝座的快意恩仇令人震撼,最终救赎他的仍是亲情与爱情这些人类共通情感。

文化融合性是另一制胜法宝。影片将日本武士道精神与西方吸血鬼传说巧妙结合,创造出东西方观众都能理解的叙事语境。这种文化混搭传统在日本动漫中屡见不鲜:《龙珠》借鉴中国神话,《北斗神拳》脱胎于《疯狂的麦克斯》,《名侦探柯南》则发扬了欧洲侦探小说传统。
<技术层面的卓越表现同样功不可没。从动画制作到配乐设计,影片都展现出顶尖水准。在日本影市,动漫作品始终是技术创新的试验场,这与真人电影偏重人文叙事的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当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的艺术血脉仍在延续,动漫创作者们已在探索视觉表现的新边界。

《无限城篇》未删减上映引发的讨论,揭示了一个真理:尺度从来不是票房桎梏,故事质量才是核心要素。对于当前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全球化叙事或许能开辟新路径——当全球观众为你的故事买单,市场天花板自然不复存在。
这个好故事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符合人类共识的价值观念、具备跨文化传播潜力、在内容与技术层面保持卓越。在这方面,中国动漫已展现先发优势。《罗小黑战记》在日本市场的逆袭就是明证:从"小馆包场"到百馆上映,最终收获5.6亿日元票房,这条路径与《鬼灭之刃》何其相似。

当中国电影人还在探索全球化叙事时,动漫创作者已交出答卷。这种创作领域的"降维打击",或许正是中国动漫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正如《无限城篇》证明的那样,当文化输出与技术创新形成合力,票房奇迹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 | 牛角
永远的新文化报评论员
排版 | 马东西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