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2025年楼市新趋势:房价或迎历史新低,未来三年走势解析

时间:2025-09-23 05:48:47 来源:优趣纪史记 作者:优趣纪史记



2025年下半年,中国楼市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的公布,70个大中城市中,有68个城市的二手房价格出现了环比下跌,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



二手房市场密集下跌,挂牌量创历史新高

此次二手房价格的密集下跌态势,在过去二十年里极为罕见。与此同时,全国的二手房挂牌量已突破750万套,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表明,市场供需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

如果说过去几年,大家还在争论“房价到底会不会跌”,那么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新的关注点在于:房价会跌到什么程度?又会在什么时候真正见底?



房价下行周期或持续至2027年

回顾2021年,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房地产的历史高点。房价全面上涨,投资热潮达到顶峰,不少家庭甚至动用了六个钱包凑首付。然而,好景不长,从2021年四季度开始,房价逐步进入下行周期。

高盛在最新的研报中指出,这一轮下行周期可能会持续整整六年,也就是说,要到2027年才能真正触底。这一预测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一线城市房价实质性回调,有价无市现象凸显

2022年,一线城市的房价开始出现实质性回调。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房价普遍下跌超过30%。其中,深圳的跌幅最为惊人,已经超过了40%。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挂牌量却在不断刷新记录,成交却在持续走低。

越来越多的房子被挂上平台,但却没有买家愿意出手,有价无市的现象已经在多个城市上演。这一现象表明,市场信心已经受到严重打击。



市场信心低迷,结构性问题影响楼市基本盘

到了2023年和2024年,虽然疫情逐渐退去,社会恢复正常运行,但市场信心并没有随之回暖。居民收入恢复缓慢,消费力减弱,房贷压力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专家指出,这种消费疲软的状态,不只是短期现象。高居民杠杆率、人口老龄化、城镇化速度放缓等结构性问题,正在深刻影响楼市的基本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政策支持。



供需失衡困住市场,房企债务压力巨大

2025年夏天,全国百城的二手房均价同比下跌了7.32%,环比跌幅为0.77%。而在同时期,全国商品房库存面积达到7.6亿平方米。这些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被供需失衡困住的市场:供大于求,购房意愿疲软,价格自然承压。

还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2025年第二季度,房企债务到期规模达到1574亿元,全年总到期额更是超过了5000亿元。房子正在被去金融化,过去那种买到就赚到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



房产不再是资产增值工具,反而可能成为负担

不少人发现,自己手里的房产卖不出去、租不出去,甚至连装修成本都收不回来。房地产不再是资产增值的工具,反而可能成为家庭经济的负担。有专家直言,房产的“击鼓传花”游戏已经结束。



结构性分化明显,三四线城市房价跌幅更大

目前,房地产结构性分化的现象也非常明显。在一些大城市的核心区域,比如北京西城区、上海内环的学区房,价格相对仍然坚挺。但同一城市的外环新盘,跌幅却超过20%。

三四线城市的情况更为严峻,有的地方房价已经跌破4000元每平方米,甚至朝着3000元关口靠近。“大城市2万,小城市3千”的房价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年轻人购房意愿下降,租房+理财成新趋势

现在人们对于“房子”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以往结婚、生子、养老,似乎都离不开一套房。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执着于买房,反而更倾向于“租房+理财”的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25至30岁人群的购房意愿从65%降到了48%。不少人直言,不想再掏空六个钱包,把几十年都压在一套房子上。这一变化反映了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



住房政策调整,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速

住房政策也在悄然发生调整。“房住不炒”依然是主基调,但多地已经放松限购、限贷,首套房的贷款利率更是降到3%左右,创下历史新低。中央提出“严控增量、优化存量”的方向,意味着政策目标已经从遏制泡沫,转向稳住市场。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也全面提速,公租房、共有产权房、长租公寓等开始替代商品房成为市场主角。这一政策调整旨在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



主流观念转向“房子是用来住的”

以前不少人买房是为了升值、投资,现在的主流观念已经转向“房子是用来住的”。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先住后付”“0首付”“送车位”的促销方式,可见开发商为了回款已经走到了极限。

市场的信号已经非常明确:房价没有止跌的迹象,未来还存在继续下探的空间。投资者需要谨慎对待市场变化。



专家预测:未来房价还有下跌空间

高盛预测,目前房价已经下跌了20%,未来还有10%的空间。也就是说,即使现在买房,仍可能面临进一步贬值的风险。专家朱宁指出,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依然高达40倍,仍需补跌10%至15%。而三四线城市则面临更大的调整压力,预计跌幅可能高达30%。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房价在经历短暂调整后率先企稳,跌幅控制在26.7%。这说明在资源集中的核心城市,房价有一定支撑。但要实现全面回升,仍需时日。



房地产结构性转型,进行深刻“软着陆”

国家政策也不再寄希望于房地产拉动经济,而是将金融资源引导向科技、股市、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房地产作为中国过去二十年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完成历史使命后,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型,进行一次深刻的“软着陆”。

经济层面、政策层面、社会层面都在同步调整。虽然下行压力仍在,但长期趋势更加健康。与其恐惧房价继续下跌,不如从这场变革中找到新的生活路径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