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领域,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大学中高龄教师依旧活跃在讲台上,而中小学里50多岁的教师却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一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我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老师无私的奉献精神。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赞美有时对老师而言,却成了一种变相的绑架。张桂梅校长曾言,只要自己有一口气在,就要站在讲台上,这种精神令人动容。但我们也应看到,张桂梅校长今年已经65岁,按照教师退休规定,她本应在55周岁就退休,却依然拖着病痛的身体奋战在一线。这样的精神固然值得钦佩,但并非所有教师都能承受如此高强度的工作。
01 教师队伍的奇怪现象
教师的正常退休年纪是女性55周岁,男性60周岁。虽然教师工作并非纯粹的体力活,但备课、开会、操心学生等事务,加上教学工作对大脑的持续运作要求,使得上了年纪的教师确实会感到力不从心。尽管教师可以返聘继续授课,但多数教师还是会选择在退休后安心养老,继续留校任教的只是少数。
然而,在教师队伍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上了年纪后,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大不相同。我们常常能看到已是满头白发的大学老教师依然奋战在一线,七八十岁的比比皆是,他们虽然早已退休,但依旧活跃在教学一线。反观中小学教师,基本上到了50岁就教不动了,就等着到了退休的年纪赶快退休养老。而且,上了年纪的教师一般不会再担任班主任,学校也是尽量减轻老教师的教学强度。
同样都是教师,同样都是负责教课,为什么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差别这么大呢?难道是中小学教师偷懒吗?显然不是。
02 中小学老师50岁就教不动了,问题出在哪?
1. 中小学老师的教学压力高于大学老师
中小学老师身上肩负的责任很重,学生升学的压力很大一部分落在了教师的肩膀上。同时,学校也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考核老师,这使得老师要在学生身上花费更多的精力。中小学老师一周的课程很满,主科老师每天都有课,还有自习和早读晚读,需要批改作业等等。相比之下,大学老师的教学任务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重,一周课程安排很少,很少有大学老师需要批改作业的,上完课就离校,琐碎的事情比较少,精神和身体都要更轻松。
此外,大学的教学模式更像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而中小学老师要从基础的一撇一捺开始教起,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学会。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中小学老师在教学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 大学教师的职业成就感相对更高
小学教师带的学生只是教育的一个阶段,而大学教师带的学生是教育的收尾。一个人功成名就后,多数人记忆最深刻或者说最感谢的会是大学老师。因此,大学老师的职业成就感是更高的。华东师范大学邓睿博士的博士论文里引用了这样一个定义:“成就感是指人们在从事一项活动过程中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展示,个体的工作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人们自我价值得到认可后的满足。”这种成就感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激励。
3. 大学教师的收入相对更高,来源更多元
教师这个职业是越资深越值钱的,但是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差距没有那么大,主要还是看职称。中小学教师的职称有多难评就不用多说了,就算是到了退休,一所学校的高级教师也是非常少的,特级教师更是微乎其微。相比之下,大学教师能做到六七十岁的基本上都是教授级别,资历越老收入越高。他们随便开个讲座人都坐得满满当当,一节课的收入可能是中小学教师几个月的收入。
大学中高龄教师依旧活跃在讲台上,而中小学中50多岁的教师就已经开始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工作强度、职业成就感以及收入的差距。这三点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大学教师的待遇更好也更轻松,但是对老师的要求也是更高的,门槛跟中小学教师不能比。如果想当大学老师起码要是研究生学历。不管是多少岁休息,只要在岗位上认真负责就是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