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央视紧急提醒:这三款高危APP千万别装,手机资金瞬间被盗

时间:2025-09-25 15:59:38 来源:哄动一时啊 作者:哄动一时啊

在智能手机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当下,购物、转账、社交、投资等行为几乎全部依赖这一设备完成。然而,这种高度依赖也吸引了不法分子的目光,他们利用伪装成普通工具的恶意应用程序,将手机变成被远程操控的“现金终端”。近期,央视曝光了三款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应用程序,它们具备远程盗取资金、诱导用户借贷等功能。你的设备是否已陷入危险之中?



“云服务”APP:伪装便捷实则危险

名为“云服务”的应用,表面看是便捷助手,实则潜藏巨大威胁。这些软件常以远程协助或客服支持为名,冒充电商平台、物流公司或银行机构的官方客户端。诈骗者通过伪造短信或来电,谎称“包裹异常”“账户受限”,利用人们习以为常的信息提醒诱导下载。

北京居民安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受害者。她收到一条自称快递公司发送的异常通知,由于经常网购,未加怀疑便按指引安装了名为“云客服”的应用。安装完成后,系统立即强制开启屏幕共享权限,使诈骗人员能够实时监视其所有操作画面。骗子以“解决问题”为由,引导她逐步将多张银行卡的资金归集至单一张卡中。当输入支付密码时,对方甚至要求她缓慢按键,以便后台木马程序完整捕捉每一个字符。



更严重的是,骗子虚构所谓“资金保护账户”,承诺返还资金,诱骗安女士下载多个网络贷款平台并提交借款申请。她原本期待的是资金解冻与恢复,结果却陷入了更深的债务泥潭。事件结束时,不仅多年积蓄被席卷一空,还背上了数万元的网贷负债。

这一案例清晰揭示了此类“云服务”APP的真实面目——只要用户授权远程控制,个人财务和隐私防线即刻崩塌。这类应用往往内置来电屏蔽功能,阻断银行预警或反诈中心的紧急呼叫。受害者在信息隔绝的状态下,完全被困于精心设计的欺诈闭环之中。可以说,这类“云服务”APP不仅是隐私窃取的帮凶,更是全面侵蚀财产安全的技术炸弹。



伪装“官方会议类”的APP:权威假象下的陷阱

诸如“中银会议”“银联会议”之类的应用名称,听起来像是金融机构内部使用的正规会议工具,实则是诈骗团伙精心打造的伪装武器。其危害在于巧妙借用公众熟知的品牌标识,制造权威假象,大幅削弱用户的防备心理。

整个骗局流程严密:先制造恐慌情绪,再诱导下载指定APP,最后通过远程操控完成资金转移。北京徐女士的经历正是典型案例。现年65岁的她对智能设备操作并不熟练。某日接到一通自称短视频平台客服的电话,称她误开通了一项每月自动扣款800元的会员服务,并建议下载“中银会议”APP进行取消处理。



在对方一步步指导下,她开启了屏幕共享,并依次登录手机银行,完成了密码验证和人脸识别等关键步骤。最终,账户内全部存款被瞬间转走,等到察觉异常时,资金早已无法追回。

此类骗局尤其针对老年群体。他们对新技术理解有限,又容易相信带有“官方”字样的通知内容,一旦授予远程访问权限,便等于主动交出手机主导权。诈骗者借此全程监控操作过程,直接获取支付凭证,实现无缝盗刷。同时,这类APP外观模仿正规视频会议软件,隐藏非法功能,普通用户极难识别真伪。更甚者,骗子可借屏幕共享记录下用户的验证码、交易密码及身份信息,为后续连环诈骗提供数据支撑。



这种欺骗方式最致命之处,在于让用户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自愿放弃设备控制权。无论是输入敏感信息、扫描二维码,还是进行生物识别验证,所有动作均暴露无遗。由此可见,从非官方渠道下载任何冠以“官方”之名的应用都极具风险,特别是中老年人群更需加强防范,避免因一时轻信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DAI-NFC APP:NFC技术下的盗刷危机

DAI-NFC APP的危害性远超前述两类应用,其核心技术在于利用NFC近场通信功能实施远程资金盗刷。NFC本是一种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通常需用户主动触碰并配合指纹或密码验证,具备较高安全性。但DAI-NFC内置恶意代码后,能绕过正常认证机制,在后台悄然激活NFC模块,实现无声无息的资金转移。许多受害者直到账单提示才意识到资金已被盗用,而此时损失已然发生。



诈骗者往往不会止步于一次盗刷,而是继续设局,诱导用户安装多个网贷应用。他们谎称资金已被冻结至“安全账户”,需通过贷款证明还款能力方可解封,诱使用户在多个平台上申请借款。所获贷款随即被骗子远程操控转走,导致受害者不仅失去原有存款,还需承担高额债务偿还责任。

此外,该应用还会持续收集手机内的通讯录、通话记录、短信内容等敏感资料。这些信息被非法出售之后,可能引发二次甚至多次精准诈骗,波及亲友圈层,造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危害。



可以说,DAI-NFC不仅仅是一个盗刷工具,更是一套集财产掠夺、信息窃取与心理操控于一体的复合型陷阱。其可怕之处在于融合了技术漏洞与人性弱点。当用户发现资金异常流失时,焦虑与慌乱使其更容易听从骗子指令,陷入越操作越受损的恶性循环。任何配备NFC功能的智能手机使用者,若随意安装来源不明的应用,都有可能成为攻击目标。

抵御此类威胁的核心在于:拒绝轻信陌生通知,绝不随意下载未知APP,谨慎授予应用权限,定期检查设备是否存在可疑程序。



结语:守护财产与信息安全

央视曝光的三款高危应用——“云服务”类、“中银会议”类、DAI-NFC——均属于典型的诈骗载体。它们的共通特征是通过获取手机远程控制权来窃取资金、盗取隐私,并结合心理操纵引发连锁性金融侵害。

对每一位普通用户而言,手机既是高效生活的助手,也可能成为引爆风险的“定时装置”。稍有不慎,毕生积蓄与个人数据就可能顷刻间化为乌有。日常使用中必须保持高度警觉:不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不安装非官方渠道的应用,严格限制应用权限调用,定期排查潜在风险软件。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护住自己的财产底线与信息安全屏障,不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