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陈赓与粟裕:从地位相当到差距显现,两次关键失误解析

时间:2025-09-26 06:51:14 来源:太傅言史 作者:太傅言史

1947年,陈毅元帅曾对粟裕和陈赓两位将领作出高度评价:“最近粟裕、陈赓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迈进,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这一评价将陈赓与四大野战军的实际军事指挥者置于同一高度,当时无人提出异议。

然而,仅仅一年多后,两人的军事地位便出现了显著差距。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粟裕已成为华东野战军的实际指挥者,麾下统率16个纵队,兵强马壮;而陈赓则担任兵团司令员,仅指挥4个纵队,与粟裕的指挥规模不可同日而语。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两人的差距便迅速拉大?关键在于解放战争时期,陈赓未能把握住两次重要机会。



从资历、谋略、人际关系等多方面来看,陈赓与粟裕不相上下。两人同为湖南老乡,首次协同作战是在南昌起义中。当时粟裕担任班长,而陈赓已是营长,起点更高。土地革命时期,粟裕曾任偏师军团参谋长,后与中央失去联系,独自坚持三年艰苦游击战;陈赓抵达陕北后,担任红1军团1师师长,两人级别相近。抗日战争时期,粟裕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陈赓任八路军386旅旅长,当时新四军师级与八路军旅级地位相当,两人在此阶段也未显现差距。



1947年,陈毅作出上述评价的背景是刘邓大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后,陈赓、谢富治独立负责豫西一带的作战任务。此时,陈赓麾下包括第4纵队、第9纵队及孔从洲起义部队一部,形成一大战略兵团。他们成功开辟以伏牛山为中心的鄂豫陕根据地,一度迫使蒋介石飞抵西安督战。这一时期,陈赓与粟裕的军事地位相差无几,中央甚至准备建立以陈赓为首的鄂豫陕野战军。若陈赓成为新野战军司令员,其地位必将进一步提升。然而,随着全国战局变化,中央决定在中原地区展开大规模战役,陈赓兵团随之转移,重新归入晋冀鲁豫野战军。



与陈赓不同,粟裕成为中央在关内战局的重点培养对象。为确保粟裕顺利指挥,城南庄会议后,陈毅被调往支援中野。那么,陈赓为何未能获得如粟裕般的重用?主要在于他在两次战役中表现不佳。

第一次失误发生在1947年的确山战役。当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将战火烧至国统区,蒋介石与白崇禧迅速集结大量军队反攻。由于孤军深入,我军接连失利,情况危急。毛主席出动三路大军经略中原,除刘邓外,还有陈赓、谢富治兵团和陈毅、粟裕率领的华野主力。



此时,刘邓身陷危局,另两路大军需设法营救。陈赓与粟裕均主张攻打白崇禧部后方重要据点确山,迫使其回援,实现围魏救赵。方案呈报中央后,毛主席立即批准。粟裕命令华野陈士榘、唐亮兵团与陈谢兵团会合,共同进攻确山。确山守敌为整20师,战斗力强,曾在藤县重创华野一纵、四纵。但我军当时有两个兵团,人数占优,且具备重武器,大家对胜利充满信心。然而,战斗打响后才发现并非易事。

一开始,陈赓作为战役指挥者,部署时出现疏忽,三个制高点仅夺取两个。敌人警觉后,大力支援剩余制高点,延缓了我军进攻速度。战事胶着后,上级更换陈士榘统一指挥,但此时白崇禧已派出援军。若等援军赶到,我军将腹背受敌,陈士榘只好下令撤退,攻城目标未能实现。若白崇禧调动主力援助确山,尚可算支援大别山,但其仅派三个师,主要精力仍放在围困刘邓上,围魏救赵目标落空。此次战役一个任务未完成,还蒙受不小损失。虽失利原因包括初次合作生疏、两个兵团地位相当协同不顺等,但陈赓作为初期指挥者,难辞其咎。



第二次失误发生在1948年宛西战役后。吃了亏的张轸兵团对新野、镇平和内乡一带进行“扫荡”,随后进驻南阳城,防备解放军主力。此时,胡琏兵团已开进临颍地区,两股国军相距不远,我军完全有能力将其歼灭。为更多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中央军委决定首先牵制胡琏兵团,围而不打,诱使张轸兵团来援,然后在运动中将其歼灭。

为吸引胡琏兵团并诱出张轸兵团,我军组成东、西两个集团。东集团由陈锡联统一指挥中野第一、三、六纵队,对确山发起佯攻;西集团由陈赓统一指挥第二、四纵队和华野第十纵队及桐柏军区主力、豫陕鄂军区部分部队,对来援的张轸兵团进行阻击,并相机将其歼灭。



确山遭攻击后,张轸果然来援,一头扎进我军预设的包围圈。但张轸部并非弱旅,发现被围后立即组织反冲锋,使我军无法迅速将其歼灭。陈赓一面指挥进攻,一面请求刘伯承支援,中野随即另调主力赶来。只要援军一到,张轸部插翅难飞,届时中野无论装备还是人员都将得到很大补充。

然而,关键时刻张轸耍了个花招。他知道自己的电台已被解放军监控,便在与驻守信阳的国军沟通时,谎称自己仍要继续东进伺机突围,但其真正准备的是退回南阳。陈赓对张轸的电报信以为真,想着中野增援部队从东面赶来,若张轸兵团继续向东,双方必将遭遇。自己只需率部兜住后方,将张轸包饺子即可。念及于此,陈赓将原本守在东面的第4纵队撤下。4纵前身是八路军386旅,是他的老底子。既然张轸还要持续往东,没必要让4纵多付出伤亡。



没想到,4纵撤离后,张轸兵团只是作势往东开进一段距离,然后迅速调头返回南阳,我军再想追击已来不及。这样一来,分割全歼张轸兵团的计划泡汤,中野司令员刘伯承颇为不满,批评陈赓麾下的部队“顾虑自己部分的伤亡”。

从战略层面看,组织更青睐粟裕这种统帅,敢冒险、敢以小博大,所有目的都是歼敌、获胜,能完成目标,其他因素可暂时抛开。此事体现出陈赓与粟裕的风格不同,因此后来两人差距逐渐拉开。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陈赓综合能力仍很强,1955年也与粟裕一样,被授予大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