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雯离世时,身边仅剩下一个智力障碍的儿子。大儿子早逝,丈夫谢晋也已长眠地下。旁人皆叹她命苦,而她,却深知何为“咬牙硬撑”。
90岁那年,她悄然离世。有人说,她终于解脱了;也有人说,她终于与谢晋团聚了。
可她心中最放不下的,仍是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儿子。
她这一生,从未为自己而活。年轻时为丈夫奔波,年老时为孩子操劳,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仿佛一直在偿还命运的债务。
那么,这位苦命的女子,究竟是如何走上这条不归路的?
出身书香,才女初长成
徐大雯,出身四川江安的书香门第,家境优渥,自幼便是读书人家的小姐。
她爱唱歌、爱跳舞,性格开朗,聪明伶俐。16岁那年,她在学校话剧中大放异彩,成为文艺骨干。
就在这时,她遇见了谢晋。
那时的谢晋,还只是个穷小子,但正气凛然,是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学生,一个学表演和导演的热血青年。
他虽不算英俊,但讲话有力,做事果断。最令人难忘的是,他从不畏惧强权,谁若欺负女生,他定会挺身而出。
徐大雯,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被他深深吸引。
然而,因与谢晋走得太近,徐大雯被学校认定“不检点”,直接被开除。从天之骄女到“坏女孩”,她成了江安小城的议论焦点。
一封信,一次逃离,他们赌上了人生
被学校除名后,徐大雯的母亲气愤不已,将她送往重庆舅舅家,希望她能远离是非。
谢晋得知后,毅然决然地卖掉西装,追随她去了重庆。
没钱,没背景,一切从头开始。
在重庆,徐大雯继续求学,谢晋则在剧社打杂、跑龙套。日子虽苦,但他们携手共度。
几年后,谢晋前往上海追逐电影梦。徐大雯原以为,这段感情或许就此终结。
然而,谢晋信守承诺,专程返回接她,并带着丰厚的聘礼——金戒指、金手镯、手表,一样不缺。
在那个年代,一个男人愿意为你花钱、摆场面,已是最大的承诺。
两人在上海举办了盛大的婚礼,既有中式拜祖宗,也有西式穿婚纱,一应俱全。
谁都以为,徐大雯从此将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人生,最怕的就是“以为”。
婚后幸福?不,噩梦才刚刚开始
婚后,谢晋前往南京深造,徐大雯随行,一边照顾他的生活,一边为他打理一切。
谢晋后来进入上影厂,事业逐渐起步。
1950年代,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是个女儿。
然而,女儿刚出生,医生便告知她有轻度智力问题。
徐大雯不信,抱着孩子跑遍了上海所有医院,但所有医生都给出了相同的诊断:“治不好,只能靠教。”
她不放弃,每天一遍遍地教女儿穿衣、吃饭、说话,硬是将女儿从“只会傻笑”教到能自理生活。
这已是奇迹。
接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是个儿子,谢衍,终于正常。
那一刻,谢晋激动地抱着儿子说:“这个,以后能成才。”
的确,这个孩子后来成为了导演,是家里唯一读书、懂事、成材的孩子。
但好景不长,接下来的两个孩子,都是儿子,一个患有哮喘并智障,一个癫痫加弱智。
四个孩子,三个有问题。
徐大雯,彻底崩溃了。
谢晋在外拍电影,她在家撑起一座苦牢
谢晋的事业风生水起,他成为了导演中的“大人物”,《女篮五号》《舞台姐妹》《高山下的花环》等作品一部接一部。
但观众不知道,他家里的苦,是如何一种苦法。
三个孩子不正常,一个要喂药、一个会抽搐、一个不能讲话。
每一个夜晚,徐大雯都得守着他们,防止摔倒、发病、流口水。
谢晋忙得焦头烂额,但也尽量抽空回家。回家第一件事,不是看剧本,而是喂饭、擦身、教孩子识字。
徐大雯从未埋怨过他,她知道,谢晋已经拼尽了力气。
但命运并未放过他们。
文革时期,谢晋被批斗、下放劳动,连他的父亲也因受牵连自杀,母亲随后也跳楼。
一家人,痛到了极致。
那几年,徐大雯和谢晋像两棵风中草,一边护着孩子,一边守着家庭,连夜里都不敢睡太沉。
白发人送黑发人,两次心碎
1991年,大儿子谢衍病逝。
这个曾被他们寄托全部希望的孩子,像他父亲一样,做导演、拍电影,却没能熬过病魔。
谢晋痛不欲生,徐大雯更是彻底崩溃。
她说:“我这一生,就靠他撑着。”
谢衍去世的那年,谢晋整个人垮了。他天天低着头,不说话,连拍电影都没心情。
而就在谢衍去世不久后,谢晋也因突发心梗去世。
不到两个月,丈夫、儿子先后离开,她一个人要面对这个破碎的世界。
她一边给谢晋办丧事,一边告上法庭起诉辱骂谢晋的网络喷子,理由只有一个:“我要为他讨回公道。”
她赢了。
可赢了,又怎样?家里只剩下她和小儿子。
她90岁那年说:“我怕我走了,没人照顾阿四。”
晚年平静?不,是继续煎熬
谢晋去世后,很多朋友、学生来看她,刘晓庆、朱时茂、赵薇、范冰冰……都来过。
但人再多,终究还是客人。回到屋里,还是只有她和那个傻儿子。
这个儿子五十多岁,智商却像五岁。
每天睡前都要说:“妈妈,我要吃饭饭。”
她不敢生病,不敢老。
直到2016年,她实在撑不住了,躺在床上,再也没醒来。
她走得安静,没给儿子留太多话。
或许,话已经说尽,命也早就透支完了。
6年后,小儿子也感染新冠去世。
这个家,终于,只剩下大女儿一个人了。
她这一生,到底值不值?
徐大雯年轻时,是风华正茂的江安才女;嫁给谢晋,是她自己选的;生儿育女,是她一步步撑下来的。
她不是没想过放弃,也不是没有后悔;但每一次,她都咬牙走了下去。
有人说,她嫁给谢晋,是“最错误”的决定。
可她从未这么说过。
她把谢晋当丈夫,也当战友,甚至当孩子的“另一个自己”。
一个人,一生要为四个孩子擦泪、为丈夫挡风、为名誉出头、为家庭站岗。
她没成名,没光环,没拍过一部电影,但她是谢晋电影之外最真实的一场“人生大片”。
主角,是她自己。
结局,是无声地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