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同学聚会最悲哀的是什么?关于这个话题,网友们有着各自的看法和经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深入探讨。
有网友指出,混得特别好的,比如老总、厅级干部等,通常不会参加普通同学聚会,他们更倾向于私下小范围聚会;而混得特别差的,比如拿低保的群体,也往往不会出席。真正会参加同学聚会的,多是那些高不成低不就,或者稍微有点小钱想展示自己的人。
不少人对同学聚会持负面态度,认为在那里只是咋咋呼呼一通吆喝,没有实质性内容。相比之下,工作后认识的朋友更能互相讨论投资、理财、孩子教育等实际问题,甚至在工作和情感上给予支持。而同学之间,攀比之心、嫉妒之心过重,常常能感受到一帮人攀高踩低、自以为是的氛围,让人厌恶。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奶奶的故事:奶奶89岁了,之前每隔三五年会有一次同学聚会,家人会把她送到茶馆。但前几年,四个人在茶馆门口再也没等到多一个人,回来后十分沮丧,就没再聚了。奶奶以前每天风雨无阻地去凉亭,因为那里有一个老同学一有事就会等她,两人总会相遇。但很久很久了,奶奶都没等到他。去年,家人按照同学录上的名字帮奶奶在系统里查了,发现本镇已经没有叫这个名字的人了,也就意味着已注销。奶奶已经没有朋友了。
还有网友提到,自己寝室的同学现状各异:三个家庭主妇都是之前上过班的,一个单身的在体制内,一个离异有男友的烘焙事业红红火火,还有一个在地产公司还苟着。这些不同的生活轨迹,也反映了同学之间生活状态的巨大差异。
有年轻人表示,自己这一代人这种聚会很少了,而父母到现在还在和小学同学见面。这可能是因为父母那一辈大部分出生在哪里就在哪里工作了,而年轻人则更多四处打工,流动性大,难以维持长久的同学关系。
毕业10年还聚了一次的网友表示,现在应该聚不起来了。比如疫情期间同学群一直在争执,感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分歧太大了,无法再聚了。这反映了社会变迁对同学关系的影响。
有网友直言,无论自己混得如何,都不会去参加大学聚会。因为不记得很多人了,即使只毕业了一年,以前和大多数人也没啥交集。这可能是因为疫情期间大学生活有些枯燥,缺乏深入的交流。
看完网友的这些精彩分享,你是不是也有一肚子的话想说?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同学聚会经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