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国家机构将思想殖民问题摆到了台面上,吹响了全面反击的号角。这不仅是国际舆论场的重要转折点,更揭示了中美博弈的深层逻辑。近期,互联网平台频繁被约谈、爱国演员吴京遭全网群嘲、《黑神话悟空》游戏被集体举报……这些反常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本文将以通俗语言拆解美国认知战的运作机制。
9月7日,新华社研究院发布的《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揭示了美国战略转型的深层逻辑。美国放弃直接武力干预,转而采用认知战,主要基于两大现实考量:
1. 核威慑下的战略克制:二战后核武器普及使大国直接冲突风险激增,美国“天龙人”阶层担忧全面战争导致自我毁灭,被迫寻求非军事手段。
2. 工业文明时代的利益重构:农业文明中土地是核心资源,而工业文明下产业链、科技与金融制度成为财富创造主体。直接占领土地收益低、成本高,通过认知渗透控制他国人才、资源成为更高效的选择。
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直言:“强化美国文化地位是维持霸权的必要策略。”其具体实施路径可追溯至二战时期战时信息局负责人埃尔默·戴维斯的总结——通过娱乐媒介实现无意识宣传。
二战后,美国以经济援助为条件,迫使欧洲开放电影市场。好莱坞影片迅速占据西方70%的市场份额,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完成认知改造:
美国军方投资3000万美元开发的《美国陆军》系列游戏,吸引全球2000万玩家。游戏中,美军被描绘为“责任、荣誉、忠诚”的化身,而手持AK-47的欧洲、中东角色则被贴上“恐怖分子”标签。更典型的案例是《红警》系列:
美国通过长期渗透,成功改写多国历史认知。以欧洲对苏联二战贡献的评价为例:
这种认知扭曲的背后,是美国通过麦当劳、山姆超市等消费符号构建的“文化霸权”。近期被封号的户某主播便是典型案例——其通过吹捧美国品牌、贬低本土文化,成为认知战的间接推手。
1. 互联网平台整顿:9.3阅兵后的互联网约谈,标志着精神层面反击的开始。部分平台已成为西方颜色革命的温床,充斥着颠覆性内容。
2. 吴京现象解析:《战狼》系列电影打破美军垄断的“英雄叙事”,引发部分群体恐慌。他们通过放大吴京的“大男子主义”等细节进行攻击,实则暴露其无法反驳作品核心价值的焦虑。
3. 《黑神话悟空》的遭遇:这款融合中国神话的游戏冲上西方榜单榜首,引发美国警惕。其成功证明中国文化产品具备全球影响力,直接挑战了美国的游戏价值观输出体系。
认知战的战场已渗透至日常生活。从国家阅兵被诋毁为“劳民伤财”,到六代机试飞遭恶意解读,部分群体已成为美国认知战的工具。作为普通人,需警惕以下信号:
中美博弈的核心战场,正在从军事领域转向认知领域。每一次国际事件、每一款文化产品,都可能成为双方交锋的阵地。唯有提升分辨能力,才能避免陷入美国的认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