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探讨本文主题前,需明确两点:其一,若您是极端米粉,本文观点可能让您感到不适;其二,笔者作为14年老米粉,自2011年起便持续关注小米,目前使用的手机仍是小米,且已购买超过15台小米手机及各类小米产品。
然而,近期小米的一系列举动,却让我感到颇为诡异,仿佛品牌被某种力量“夺舍”。总结来说,我认为雷军式营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小米发布17系列后,市值大幅下跌近千亿,这不过是冰山一角。事件的导火索,可追溯至今年3月29日晚,安徽高速上的一起严重车祸。罗某驾驶小米Su7发生事故,导致自己和两名女孩不幸身亡。尽管主要责任在于驾驶者,但雷军在宣传中“暗示”智能驾驶可取代人类驾驶的做法,却引发了广泛争议。毕竟,雷军一直以“老实人”形象示人,此次行为无疑让众多粉丝感到失望。
此前,小米汽车即便发生事故,也往往能“安然无事”,全网甚至夸赞其未偷工减料。然而,随着国内陆续发生的小米汽车车祸事件,以及有关部门要求新能源品牌不得误导消费者、智能驾驶仅为辅助驾驶的声明,小米的营销策略开始受到质疑。
更令人惊讶的是,小米在面对负面舆情时的处理方式。抖音上,不少用户反映,一旦在使用小米汽车或手机过程中遇到问题,无论是自身原因还是产品原因,小米的律师函便会迅速送达。尤其是涉及小米汽车的负面舆情,小米似乎更倾向于“捂嘴”。
这不禁让人想起户晨风的一句话:“买电动车就得买特斯拉。”而在小米17系列的发布会上,更是争议不断。首先,小米16系列“消失”,直接变为小米17,公司上下一致表示与iPhone 17系列无关。然而,这种说法显然难以服众。
雷军、金凡,小米的营销究竟怎么了?你们不是一直以坦诚示人吗?假如雷军或卢伟冰能大方承认,小米17的新命名确实与iPhone有关,米粉们或许也不会如此失望。毕竟,当年小米8发布会上,雷军的自嘲还历历在目。
当年,小米8凭借坦诚的营销策略,出货量超过了千万台。而如今,小米17在命名上的“嘴硬”,却让众多米粉感到失望。此外,王腾事件的发酵,也让小米的内部管理受到质疑。王腾的离职,让广大米粉感到雷军和卢伟冰在短视频中的“没大没小”只是故意演戏。
雷军,这位曾经的“老实人”,如今却给人留下了霸道总裁、资本家的印象。这并非什么好词语,至少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他们开始感到疏离。在微博上,雷军的卖惨行为也引来了群体嘲讽:“大哥,你没事儿吧?你可是曾经当过首富的人,你可是北京现金王。还卖惨?拿穷人寻开心呢?”
再来说说发布会,雷军又是卖惨,又是炫耀自己的成就。然而,视频弹幕却是一片群嘲。在讲到玄戒芯片时,雷军强调研发的不易,让大家以为新小米手机会搭载其中。结果,却自豪地宣称仍搭载了高通骁龙处理器。此外,还宣称“逆光之王”,
然而,发布会结束后,大家却发现“逆光之王”下面还有一行小字:“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这或许就是雷军的本来面目?难道是我的错觉:小米以前都是这样的营销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