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失败的计谋,为何能穿越千年时光,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公元264年3月,成都城内风云变幻,血流成河。在这场历史的巨变中,一位亡国将军姜维,仅用七天时间,便策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局中局。这便是姜维的最后一计,虽败犹荣,却震撼了整个历史。
——《壹》—— 司马昭的噩梦
司马昭夜不能寐,公元260年,他亲手终结了皇帝曹髦的生命,整个朝廷笼罩在一片窃窃私语之中。“弑君者,人人得而诛之”,这句话如同一把锋利的刀,悬在他的头顶,让他时刻感到不安。
权力的代价,便是无尽的恐惧。司马昭急需一场胜利,一场足够大的胜利,来洗刷弑君的污名。灭掉蜀汉,统一天下的一半,成为了他唯一的选择。然而,朝中几乎所有人都反对这一冒险之举,邓艾直言:“时机不成熟。”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劳民伤财。”唯有钟会,这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太傅钟繇之子,司马昭的心腹,坚定地站在了他的身边。两人秘密制定了灭蜀计划,却不知,司马昭正在培养一头饿狼。
263年8月,十八万大军南下,三路并进,势如破竹。西路邓艾,三万人;中路诸葛绪,三万人;东路钟会,十万人。司马昭故意让钟会当主帅,尽管邓艾职位更高,战功更显赫。这一安排,无形中埋下了死亡的种子。
邓艾,从放牛娃到征西将军,二十年血战西北,虽有口吃,却胆识过人。钟会,含着金汤匙出生,司马昭的红人,野心勃勃,能力非凡。而姜维,诸葛亮的弟子,蜀汉的擎天柱,智慧与忠诚并存。三个聪明人,注定要在这场历史的大戏中相互毁灭。
汉中很快失守,蒋舒叛变,傅佥战死,钟会长驱直入,兵锋直指剑阁。姜维退守剑阁,这里是蜀汉的最后屏障,四万蜀军对十万魏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钟会攻了一个月,却寸步难行。邓艾急了,他看着钟会在剑阁碰壁,心中冷笑,这个靠关系上位的公子哥,果然不行。真正的机会,在阴平,那七百里无人区,没有道路,没有补给。
邓艾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绕道阴平,直取成都。将士们割毡为裘,杀马充饥,在悬崖峭壁间滚毛毡前进。邓艾第一个从山坡上滚下去,这一滚,滚出了蜀汉的灭亡。
江油守将马邈,看见天兵天降,直接投降。邓艾如神兵天降,出现在成都平原。诸葛瞻带着最后的预备队迎战,绵竹一战,全军覆没。诸葛亮的儿子战死,成都门户大开,刘禅慌了,谯周劝降,后主最终选择了投降。
——《贰》—— 绝境中的惊天反击
亡国了,但姜维没死心。他看着眼前的钟会,这个魏国大将刚刚获得了天大的功劳,但姜维看出了他眼中的不甘。“怎么这么晚才来?”钟会问。“现在来还是太早了!”姜维答道。一句话,让钟会愣住了,什么意思?太早了?
姜维看穿了钟会的内心,功高震主,这四个字,是每个功臣的噩梦。钟会给了姜维最高礼遇,出则同车,坐则同席。姜维开始下棋,他先观察,钟会和邓艾,矛盾重重。邓艾抢了钟会的风头,钟会心里憋着一肚子火。
第一步:离间邓艾和钟会。邓艾得意忘形了,他擅自封赏刘禅君臣,没有请示,没有报告。司马昭怒了,这是僭越!监军卫瓘奉命敲打邓艾。邓艾不服,他上书申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姜维笑了,时机到了,他对钟会说:“邓艾功高震主,早晚是祸害。”钟会心动了,他伪造了邓艾的奏章,添油加醋,密报司马昭。“邓艾谋反!”司马昭信了,下令逮捕邓艾父子。
264年1月,卫瓘深夜入城,邓艾还在睡梦中,就被抓了,槛车押往洛阳。第二步:怂恿钟会造反。邓艾被抓后,钟会独掌大军,二十五万人马,全在他手里。
姜维开始煽风点火,“你功劳太大了。”姜维说,“司马昭会怎么想?”钟会沉默了,他想起了那些功高震主的前辈,韩信、彭越、英布,哪个有好下场?更要命的是,司马昭的信来了。“恐怕邓艾不甘心,我已派贾充率军进驻乐城,亲率十万大军驻扎长安。”钟会脸色变了,司马昭这是要干什么?防他!“事不宜迟。”姜维说,“要么激流勇退,要么先下手为强。”钟会是聪明人,激流勇退?他才三十四岁,正值壮年,让他放弃这二十五万大军?不可能,“干了!”钟会咬牙切齿。
——《叁》—— 七天死亡倒计时
公元264年3月1日,钟会摊牌了。他召集所有将领,在成都朝堂为郭太后发丧,然后拿出了一份“遗诏”,“司马昭弑君篡权,太后遗命讨伐!”全场死寂,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假的,但没人敢说。钟会让所有人签名表态,不签就是不忠!将领们面面相觑,只能签名。
第三步:诛杀不服的将领。姜维对钟会说:“这些人都是被逼的,一旦有机会,就会反叛,不如先下手为强。”“全部坑杀?”钟会问,“斩草除根。”姜维点头。钟会犹豫了,杀这么多魏国将领,真的好吗?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丘建,钟会的心腹,他看到胡烈也在被杀名单上,胡烈曾经对他有恩。丘建偷偷通风报信,“钟会要坑杀所有人!”消息传开了。
一夜之间,全军皆知。3月2日,兵变爆发,魏军将士冲进了成都,他们高喊着:“杀钟会!杀反贼!”钟会慌了,他的威信不足以控制这二十万大军。这些士兵的家眷都在北方,谁愿意跟着造反?“保护钟会!”姜维大喊,率领蜀军冲出。成都城内,刀光剑影,钟会被乱箭射死,一代谋士,就此陨落。姜维也倒在血泊中。
临死前,他给刘禅写了最后一封信:“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3月3日,姜维战死,魏军剖开他的胸膛,发现胆大如斗。同一天,邓艾也死了,卫瓘派田续追上囚车,在绵竹西杀了邓艾父子。三个顶级人才,七天内全部死亡。
——《肆》—— 失败的“天花板”
为什么一个失败的计谋,能流传千年?因为它太疯狂了。一个亡国将军,用七天时间,设计了一场三败俱伤的惊天局面。这个计谋的复杂程度,确实是天花板级别。
第一层:利用邓艾和钟会的矛盾,借刀杀人。第二层:利用钟会的野心,怂恿造反。第三层:计划在造反成功后,再杀钟会夺取军权。环环相扣,步步惊心,每一步都需要精确计算人性的弱点。
但为什么失败了?客观条件太差,蜀汉刚亡,人心思定,魏军思归,不愿造反。钟会威信不足,他无法完全控制二十万大军。司马昭早有防备,卫瓘等人都是司马昭的棋子。天意难违,计划泄露,功败垂成。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姜维的精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他可以选择投降享福,钟会给了他优厚待遇。他可以选择隐居避世,乱世中明哲保身。但他选择了最危险的道路,以身入局,死而后已。这种精神,穿越了两千年。
今天我们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说的就是这种精神。得知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姜维做到了。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忠诚,什么叫不屈,什么叫虽死无悔。司马昭是最终的赢家,三个功高震主的大将同归于尽,为他扫清了所有障碍。但历史记住的不是司马昭,历史记住的是姜维,一个失败的英雄,比一百个成功的小人更值得敬佩。这就是姜维最后一计的真正价值。